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喜马拉雅王子》与《哈姆雷特》的对比性解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20:09 新浪娱乐

  摘要:被称为“最具有艺术精神的藏语电影开篇巨作”的《喜马拉雅王子》将藏语版《哈姆雷特》故事搬上了银幕。该片颠覆了《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着力表现“爱与宽容”。本文将对比性解读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与戏剧《哈姆雷特》的主题差异,并着重发掘《喜马拉雅王子》“爱”的主题在电影中的淋漓体现。

  关键词:主题;复仇;矛盾;爱

  新近上映的《喜马拉雅王子》是一部脱胎于莎士比亚文学巨著《哈姆雷特》的藏语影片。导演胡雪桦带着浓厚的“哈姆雷特”情节,对这部旷世奇作进行了既忠于原著又包涵诸多创新元素的改造。在这部异域风情极其浓厚的影片中,胡雪桦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矛盾因素,加大了矛盾冲突的力度,使“生存还是毁灭”①的抉择更为纠缠。而古老神秘的西藏场景也为本片锦上添花。然而,影片观后,导演胡雪桦对于阴谋篡权的复仇故事《哈姆雷特》的大胆颠覆和对《喜马拉雅王子》“爱与宽容”主题的全新阐释,更值得我们探寻与研究。

  一 爱的主题——故事梗概

  《喜马拉雅王子》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远古西部高原的传奇故事。藏王突然神秘驾崩。王子拉摩洛丹匆匆返国奔丧,迎来的却是美丽的母后与藏王的弟弟—新国王克劳盎成婚的消息。王子在父亲鬼魂的指引下,得知是克劳盎设计将国王杀害,谋取了权位。拉摩洛丹痛苦,绝望,彷徨,无奈之下,忍痛割爱,不惜伤害心爱的情人奥萨鲁央,装疯伺机复仇。他安排戏班在国王与母后面前上演了《毒杀》。母后娜姆在绝望中将真正的事实告知拉摩洛丹:是国王强娶了她,抢夺了克劳盎的爱,并设计要将两人置于死地。“真相”使拉摩洛丹陷入绝境,原来一心想要杀害的叔父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复仇与真爱开始在拉摩洛丹心中纠葛。而奥萨鲁央不堪爱情重创,在水中产下拉摩洛丹之子后溺水而亡,因而引起了奥萨鲁央的哥哥雷桑尔与拉摩洛丹的厮杀。决斗中,母后娜姆误饮毒酒,雷桑尔与拉摩洛丹均中毒刀,克劳盎面对即将失去的妻儿,坦然地拔刀自刎。唯一的希望,拉摩洛丹与奥萨鲁央之子,将继续在神秘的喜马拉雅完成父亲尚未完成的使命……

  整部影片,导演胡雪桦都在“通过莎士比亚和西藏的嫁接,刻画一种人类的共同美好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喜马拉雅王子》的‘爱’的主题。”②下文将对比戏剧《哈姆雷特》,以片中不同类型的感情纠葛为视角,为《喜马拉雅王子》的主题“爱”找到更为深刻的解读。

  二 爱的解读之一——娜姆的母爱

  拉摩洛丹与娜姆母子情意深厚。拉摩洛丹拜见娜姆之日,正是新王登基、张灯结彩之时。拉摩洛丹虽然对母后的仓促再嫁和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解释心存疑虑与不满,思念之情却依然溢于言表,热切的拥抱,深情的爱抚,无不从细微处将母子深厚的感情表露无遗。不同的是,在原著《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母子间的冲突与冷战却贯穿全剧始终。哈姆雷特在见到母亲时,首先就树立起了敌对的态度,刻意保持着冰冷的距离。直至全剧结束,哈姆雷特与母亲都如同站在两个格格不入的世界里,维系他们的只有不可改变的血缘。当哈姆雷特看到母亲误喝毒酒而身亡时,他发出的却是这样的感慨:“唉哟! 狠毒呀! 停止一切,把门栓上;奸计, 露出你的面孔罢!”③母亲的背叛已经在哈姆雷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口,即便是母亲的死,也无法再换回哈姆雷特对于爱的感动。而《喜马拉雅王子》对拉摩洛丹与母后之间矛盾而又困惑的爱着力泼墨。娜姆对拉摩洛丹刻骨的母爱更是渗透于整部影片中。在拉摩洛丹误杀波拉尼塞后,将刀扎向自己,娜姆竟然伸手紧紧握住了刀刃,母爱的力量可见一斑。拉摩洛丹与娜姆的母子情在电影结尾达到了至高点,“娜姆看着血泊中的父子俩,流着泪,微笑着闭上双眼。虚弱无比的拉摩洛丹亲吻着娜姆的额头,又亲吻了克劳盎的脸庞,慢慢从血泊中站起。”④此时,母子之间的误会彻底融化,前嫌尽释,爱在此刻得到了升华。这是母爱对于《喜马拉雅王子》主题的精辟阐释。

  三 爱的解读之二——克劳盎的父爱

  拉摩洛丹与克劳盎之间的纠葛是对《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叔父克劳狄斯关系的最大的颠覆。在《哈姆雷特》中,叔父克劳狄斯是欲望与恶势力的象征,对于权力与地位的欲望促使他亲手将毒药灌进了国王的耳朵,又霸占了貌似贤淑却水性杨花的皇后。全剧的复仇主题主要是围绕哈姆雷特叔侄俩展开。叔父克劳狄斯对于侄子哈姆雷特毫无亲情可言,在他的眼中哈姆雷特无疑是一颗眼中钉;哈姆雷特深知他的所作所为,对他的王位构成最大威胁。所以,他无法容忍哈姆雷特的存在,绞尽脑汁要把他置于死地。“我就要引他进我所编织好的圈套, 教他不得不坠陷, 让无人能归咎他之死亡——甚至连其母都会谅解此事, 称之为‘意外’。”⑤而在《喜马拉雅王子》中,拉摩洛丹与克劳盎的关系颇为复杂。克劳盎身为拉摩洛丹的亲生父亲,却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默默忍受着儿子的误解与仇视。他在影片中是一个因爱而点燃邪恶之火的角色。所谓因爱生恶,是因为,尽管在片中他是一个双手血淋淋的角色,但是他所行恶事都是为了爱,由始至终,至死不渝。他用袖狗毒死了藏王,目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相恋17年的爱人娜姆和儿子拉摩洛丹。在得到狼婆“老王死了,新王登基之日,必定血流成河……”⑥的预言后,他为了不让“血流成河”的惨剧发生在拉摩洛丹身上,甘愿背负骂名,戴上了王冠,独自承担流血的命运。在看到《毒杀》的表演时,克劳盎流泪了,他的苦心在拉摩洛丹的眼中,不过是他觊觎王位、觊觎母后的鬼把戏。为了保护儿子的安全,他不惜摆毒酒,在拉摩洛丹的刀上涂抹毒药,宁愿让他人之子雷桑尔无辜牺牲,也要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在拉摩洛丹即将死去的时刻,克劳盎怀抱着拉摩洛丹,压抑多年的父爱在此刻火山般爆发。他拔刀自刎,毅然选择了握紧儿子的手,一同走向另一个世界。而此时的拉摩洛丹也在冥冥中解答了“爱还是仇恨”的设问,终于轻声叫出了一声“父亲”。爱的主题在“爱还是仇恨”的抉择中再次升华,克劳昂用父爱的力量昭示了爱才是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

  四 爱的解读之三——奥萨鲁央的深爱

  拉摩洛丹与奥萨鲁央的爱情,与原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感情颇为相似。导演所做的改动是为拉摩洛丹与奥萨鲁央增添了爱的结晶,也为神秘的藏族留下了唯一的希望,唯一的血脉。对比而言,奥萨鲁央比奥菲利娅情更真意更切,更为痴情与伟大。奥菲利娅在因爱发疯之后,“当她企图挂此花圈於那枝梢时, 那根摇摇欲坠的枝干就折断了, 使她与花一并落入那正在低泣的小溪中”⑦溺水而亡。奥菲利娅挚爱哈姆雷特,但她的人生并不象奥萨鲁央那样悲壮。奥萨鲁央的命运实在令人肃然起敬,心生爱怜。为了爱,15岁的她为拉摩洛丹献出了藏族人民最珍视的贞操;为了爱,即便是被抛弃,也决不让拉摩洛丹背负负心的名声;为了爱,她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留住了拉摩洛丹的骨肉,留住了藏族人民的希望。虽然与奥菲利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相对于奥菲利娅的单纯,奥萨鲁央显得更加成熟,更加隐忍,更加懂得为爱牺牲。爱的主题在奥萨鲁央壮烈的爱中得到了更为浓郁的体现。

  五 爱的解读之四——拉摩洛丹“爱与宽容”的个性

  哈姆雷特是人文精神的代言。他具有双重性格,既坚强又软弱,既果敢又优柔寡断。莎士比亚为哈姆雷特的人生设置了一个转折点,将他刻画成为一个个性有所反差的人物。在父亲去世前,他是一个充满爱的快乐王子;在回国之后,现实幻灭了他的理想,他被残酷地推到了绝望的边沿。于是他执著地追寻生活与人生的意义,找寻突破黑暗与绝望的洞口。他痛苦地思索,愤怒地观察,终于“清醒”了,由一个“爱”的理想主义者转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也因此造就了自己悲剧的命运。而拉摩洛丹虽然也在决斗中死去,但从精神层面上讲,他与哈姆雷特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拉摩洛丹也同样经历了理想与期待的幻灭,遭受了灭顶的打击,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看到了他在冥冥之中对生命的呐喊与回应,“如果我的死能提醒人们爱和仇的选择,那我死得其所。现在,你走吧!愿你的阴魂从此不再玷污甲波圣洁的天空……”⑧他扪心自问。终于,他摆脱了仇恨的枷锁,用“爱和宽容”救赎了自己,在释然中了却了人生。

  六 爱的解读之五——狼婆,“爱的化身”

  《喜马拉雅王子》中有一个人物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狼婆。她拥有未卜先知的法力,预言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而在狼婆身上,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爱”。她与藏王的复仇灵魂斗争,与邪恶斗争,在拉摩洛丹的心中浇灌了爱的种子,引导他找到真相,宽恕心中所恨。鬼魂对狼婆说:“拉摩洛丹是我的儿子。你在教他什么咒语?”狼婆回答:“爱。博大的爱。”⑨而拉摩洛丹的儿子,未来的喜马拉雅王子也将在“爱”的化身——狼婆的教导之下成长。藏族的命运不可预知,但爱已经融入这个伟大的民族。狼婆无疑是给这个民族指点道路、燃亮灯火的人。她将“爱与宽容”的主题进一步地发扬光大。

  七 爱的结语

  《喜马拉雅王子》是对莎士比亚经典文本的改编,可谓脱胎于《哈姆雷特》,根植于西藏的经典改编。它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探寻“爱和宽恕”的故事,传达了一种“爱”的轮回,“爱”的永恒的理念。从片中每一份深刻的爱中,我们都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爱”带给我们的思索与震撼。秦力/文

  参考文献

  [1]①③⑤⑦朱生豪译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年

  [2]② 胡雪桦“我想通过莎士比亚和西藏的嫁接,刻画一种人类的共同美好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喜马拉雅王子》的‘爱’的主题。” 《解放日报》2006年

  [3]④⑥⑧⑨胡雪桦 《喜马拉雅王子》剧本 2005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