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一部抒情风格写实的电影,讲的就是感情,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朴素的电影,但它的情确是深入人心的……
关于影片的主题:
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女作家诃对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终离世界前后的经历,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忙忙碌碌中我们为母亲做过些什么?我们所做的是母亲心里所想、所能接受的吗?
故事中的中年女作家对她老母亲的爱,以及爱到极致恨铁不成钢反生恨的表现方式,她的逆反心里和善良美好的愿望构成了这种电影的主要力量。女主人公对妈站起来的“目的”希望值的升高和现实的残酷所产生必然的结果……我是非常爱你的,我期望你会好好的,好到我们大家都好好的,可是你不好了,我就想法让你好,我耗尽所有的精力你却没有达到我想象的程度,反而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那倾注整个巨大的爱,里面有奋争、挫折、压力、磨难、急躁都顶到极限。性质变了,逆反心理出现,它变化成报怨和愤怒,但本质没有变,爱是依然存在的。“久病床前无孝子”用在这个故事里显然有些虚弱……
现在这里还有一个要说明的社会问题就是孝顺的体现方式。有些儿女生活的富足使得父母不再发愁衣食住行,给予你好吃的好喝的然后放置一旁我忙我的,有空偶尔去看看你,说些敷衍了事的话,他们只要让父母认为:你的孩子过的不错,并且越过越好放心吧,你们就过好你们的吧……但是什么是好呢?有标准吗?仅仅是吃喝不愁的日子吗?可有多少父母各个方面过的那么富裕呢?还有谁有耐心真正能和父母沟通情感的呢?微乎其微。更别说听从他们的意见,大多数长大的儿女都认为和父母有障碍没话说,妈爸不了解我,我也不想知道他们,好像觉得根本没必要交流,中间的隔阂直到父母真正出现了问题,病重或临床,才慌手慌脚痛心地守护身旁,体现进一步的关心……还有那些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那些一辈子也没有指望上儿女回报却奉献了一生的父母,他们都在想些什么?他们还有什么寄托和快乐?我们有没有真正用心去问询过我们的妈妈或爸爸:您快乐吗?您幸福吗?您满意吗?您在精神上还有什么需求?您这一辈子还有什么遗憾的吗?有人认为老人去了也就去了,反正都那么大的年龄了,差不多活的够本儿了,哭两天难受几时就过去了……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都会有下一代,都将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下一代人对上一代的爱永远都是欠缺的,这种永久轮回的性质根本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尽管是在表明一个社会问题,但决不尝试说教。
其实,“母女关系”在影视作品里并不是什么新题材。不过以往的影片一般大都是讲父母怎么对儿女的奉献,作为父母天性就是这样,根本用不着再复述。而我们的故事则要说明的是儿女对待父母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反思和行动,然后用这样一对代表性的人物讲述了另外一种艰辛终端的心路历程……因此我们要通过银幕形象的再现,请观众暂时离开自己的生活轨道,为银幕上那个事业成功却又对母亲的离去而充满内疚、自责、忏悔的中年女作家理解之后,能够认真思考和重新感觉一下他们既熟悉而又忽略了的东西,能够唤起人们的一些新鲜感,敲打一下人们麻痹的神经,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醒悟,如何来对待那些尚健在的父母,如何让父母们不要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同时又让人们不要在父母离去之后而再感到遗憾。
影片的特色:
这部影片既没有发生惊险情节,也没有爱情佐料;既没有打斗场面,也没有异国情调。那么,它的特色是什么?它靠什么吸引观众和打动观众?这部影片要抓住的特色在于:以人物取胜。因此要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细致刻画展示出母女二人的性格和各方面的色彩,要有立体感。并透过她们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剧中的某些细节作为背景也多少敢于触及现实中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原著给我们提供的几点:
真实——它所反映的事物既有典型意义,又有普遍意义。这些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又似乎和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纪实——朴素实在,让人感到平易亲切,耳目一新。
厚实——不单薄、有分量、有深度。不是浅薄之作,看后要让人思考、联想和回味。
电影不能排斥语言,它是视听艺术。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陈词滥调,概念化的语言要排除,关键是要把语言用得好,要符合人物性格,要听起来顺耳。
影片将运用一些心声。它能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对人物不能直接用语言传达信息、表露感情的补充。也是导演借以对外界事物进行评论,抒发感情的依托。
对各创作部门的想法:
一、摄影:
消色的色调。
关于影片的风格,我的初步的设想是以“写实”为主,“写实”并不是“纪实”和“记录”……我想要的影片最后的效果是:朴素而有力。
摄影机要关注演员,长镜头、静止画面、近景和远景会占到一定的比例。相关细节我会同摄影师共同探讨。
演员的表演是影片的最重要的部分,我喜欢自然的表演、不喜欢虚假的东西,在拍摄中我喜欢由每个演员来深化这些实际的细节,导演和摄影的意图不是露在外面的,不是玩摄影技巧玩花哨玩形式感的,导演和摄影的思维不能抢、不能显示、要的是藏而不露,要跳出来关照。并且,有些大场戏将要靠一个镜头完成。
故事就是拐杖、摄影就是一个机器,让演员根本就注意不到机器,一定要给演员一个好的空间和环境,演员除了演没有别的东西要去考虑。如果说演员就是道具那就完蛋了,绝对假,演员在我的故事里就是上帝,因为演员就是本体。所以本剧的演员表演是第一重要的。我想要的东西是活生生、真实的东西,是演员消化后又吐出来的东西,亲切、自然、摸得着、不虚假。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小人物和另一个小人物怎样抗争的过程,充满了悲伤,我相信它一定感人,根本不用担心。
二、美术:
场景、道具——
女主人公诃家的整体风格是有品位而简朴,不做作,不刻意雕琢。她的家比较大(为拍摄考虑),因为先生当官的地位,但这个家并不富有。
1厅:宽阔、整洁。房间颜色淡雅、中性为主。为主人身份考虑,要求墙壁以灰色、米色的墙纸或布贴粘。厅的桌子上铺蓝底白花蜡染的布。造型简单的单色棉布艺沙发。桌上摆设的是新鲜的黄、白菊或康乃馨之类的小朵鲜花或是做旧布花。墙上挂几张作者演讲或写作时的小幅木框黑白照片。灯的考虑应以纸制的或草编的质地,要有一些精良有价值的艺术品。
2书房:诃的书房光线一直很暗,白天窗帘也一直挡着,这是她隐藏自己和创作的栖息地。除了剧本提到的道具外,要返朴归真。颜色以重色为主,棕色、砖色或深紫红色为基调。木雕、陶瓷、竹藤,连烟灰缸都像是粗糙的古董。
3年已久远的四合院:院落里住两家主户,院子大。妈家是普通的老人住处。有老式的家具,东西不多、清凉、安静、寥寥的。里外相连的两三间房。
4医院:外观是那种老式的建筑。
5单人病房:简单白调子的朝阳病房,有窗帘、阳台、稍大的卫生间。窗外可以看到绿树。
三、录音:同期立体声。自然、清晰、纪实。
沉默。
音响或画面的可能省略。
将画面与音乐并列成对位或对立。
音乐。
心声。
四、灯光:多为自然光及稍加修饰光。
五、音乐:分为背景音乐和释义音乐。
A、有一首主要的弦乐贯穿影片。旋律丰富、深沉、激情,让人产生反思。
B、无伴奏的单一的女声哼鸣。悠扬、深远、空灵。
C、有宗教意味的女声和音的伴唱。
D、小提琴或大提琴、钢琴独奏。节奏优美缓慢、深情。
E、根据主要的弦乐来变奏的一些辅助性音乐。
导演会准备一些资料请作曲听此类风格的音乐就此来定位。告诉对方就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创作本部电影音乐。
六、服装:
诃——朴素、得体、有个性、中性化。
麻、棉、布的质地,颜色为灰、黑、深咖啡色及墨绿、藏蓝。宽松、舒服的古旧的感觉,平底鞋,大的布包。总之这个人和这个人的家整体基调为地道些的美术色,不张扬、有品位。
妈——几件老年人常穿的黑、白、灰、蓝,旧布服装。妈的衣裤要大些,让妈穿上更显自己瘦小。
七、化妆:
诃——在剧情开始面对应酬和外事,女作家要有精心的淡妆。妆的颜色要和衣服一致,并且色泽洋气、暗淡。让人看出这是一个追求完美与细节的人。情绪饱满的脸色、整洁而精制的盘髻发型。回到家里发型随意自然。随着故事发展化妆作大量减法。以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为主。熬夜后的萎靡不振、憔悴和焦躁。越到后来装扮越单调,衣服褶皱、脏垢,但仍不失有品味。
妈——根据规定的情节来具体体现。
八、演员:
1作家诃——情绪敏感、大起大落、极端急躁的性格。作家的职业特征非常明显:话少简单,观察、平静、忧郁的目光,永远给人一种好像在想着什么和永远处在跃跃欲试的备战中。面部表情不多,笑也不露齿,和丈夫冷淡而客气,典型“各忙各一摊子事”的夫妻关系,对先生有“畏惧”、“无大风大浪的维持”、“大面儿上过得去”、“对家庭尽力而为地保护主义”的成分。走路大步、快速,行动利落。在外注重坐、落、行、语姿态。对妈说话直接,不多加思索。其实这是个表演难度很大的角色。她张弛有度;压抑和发泄的掌握;心里的所思所想和外表的呈现;面对事业的忙乱、妈的重病、丈夫对此不闻不问的态度,她的没办法协调和尽心努力;她又是一个经验不足的人,尤其是面对妈上手术台和下手术台前后没有经验的慌张;她又是一个从容的人,那是面对读者、面对观众、面对文字、面对自己。她的双重性格,孤独感、隔离感、压抑感、原罪意识。
2妈——参考人物分析。
“妈”外形软弱、沧桑、怯懦,面相善良、表情不多,没见过世面,对很成功比自己强的女儿有些畏惧,就怕自己给对方添麻烦,从不敢奢求孩子对自己该如何,永远“缩”着。不敢靠近电脑,在住院第一天都不知该怎么办,还要问问女儿是坐着还是躺着——是那种一辈子受苦、自卑所养成的顺从和无争。这个演员选准了,这部戏就赢了一半。她会演戏,还不如说她本身就具备了这种先天条件。
3先生——严肃、冷漠、有男尊女卑的意识。对诃没有太深感情却依赖性很强,懒惰。并把全部的家庭生活重担寄托在对方身上。习以为常、安于个人现状,属于被底层部署所围拢、被伺候的人物。对诃的成功和困难一直采取不管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比女作家年龄要大很多,两人是再婚。并且动过心脏手术。)
4俞大姐——这个演员要比“妈”精神、健康、性格状况都好,热心肠,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快乐,家里总是显得热热闹闹的。
5小月——保姆。要有农村人的基础,土、直、憨、瘦。黑里透红的皮肤、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老实、头脑简单。反应慢、个头和年龄都不大。现在好多在外打工的小保姆外形、打扮、做派已经和城里人接近,精明又有主意,这不适合初衷。不怕没演过戏。
6书包——纤瘦,朴素大方、不化妆,打扮很洋气,在国外就读的留学生。尽管戏不多,仅在影片最后中出现,但在整个电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轮回,一个是张力的延伸。‘诃’与‘妈’的故事讲述的是过去时与现在时,‘书包’留给观众的是以后与将来和对将来问题的思索。
九、人物之间关系
1诃与先生——尽管剧中没有表示出关于夫妻之间的具体情况,但“先生”与“诃”两人在各自内心世界里都微妙地存在着对婚姻的淡漠。诃对丈夫称呼其为“先生”,是对丈夫有一种潜意识的距离感,也是文人对外的“尊称”。
2诃与小月——整个电影讲的是诃对妈忏悔领悟的过程。因为忙碌而把妈忘在一边、大撒手扔给小月。回来后因照顾妈的病而心力交瘁,忽略了对小月的关注,更多的是让小月分担自己身上的担子;对小月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更多的是对一个小保姆的关系。
3妈与小月——时间长了所产生的感情和习惯。老人就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就是眼么前有个人陪着。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和故事,妈对小月尽管有爱心,如:让小月上夜大,那也是善良的愿望,愿望而已,妈是孤独的、力不从心的,因为自己身体并不能力行,不能离开人,必须有小月陪伴、照管。就像对待那所女儿为自己装修的新家,尽管妈为那个新家付出很多美妙的幻想,但终究到离去都没见到。妈在小月身上的爱也有对书包的一种寄托。
4妈与先生——因为爱女儿才“爱”先生,爱屋及乌。
十、人物分析:
女儿作家诃:50岁左右,容貌较好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一个复杂的性格人物特征。干练、情绪化、直率、倔拗、坚韧、矛盾。从作品里看到作家张洁以一种急骤的语调、叙述了她为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母亲看病、治病直到送母亲远行的心路历程。作品的震撼人之处在于张洁的思考带着强烈的女性色彩和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再领悟、再体验、再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深入骨髓的忏悔意识。她写得很坦诚,坦诚中加着极为突出的自我批判成分,从而构成催人泪下的艺术氛围。而从此形式下的内容推及开去,贯穿在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中的主旋律,正是张洁的这种对世界人生、对真善美的深刻感悟与从容面对。主人公对母亲用心太过,用力太猛,就产生了一种悖反的效果,从对妈的爱走向“放肆”但更多的是一种期望。她把自己、把人物搁置在煎锅里烤,把自己内心那种“里外不是人”的坦白不掺杂水分真诚地表露出来。人内心本能地涌出那种奇异的心里活动,作家正视了这一点,把平时别人不敢正视的东西写出来,而且它不是表象的、外部的东西……
妈——80多岁的老母亲。
在以往的影视剧里还从没有成功地塑造过这种年龄段的先例,我希望在这部片子里观念有所改变。原作是自传体的日记式散文,“妈”这个人物写的很实,也很严肃,这样使得电影的观赏性和视觉效果产生衰减。“妈”这个人物应该有相当大的戏剧色彩,这样“妈”的死才能够更有力地对女儿产生巨大的震动。演员的选择一定要求有特点,尽管很老,眼神中依然有灵通的反应,脸部线条清晰,身体虽说不成了,思路和智能确是清楚的,让观众感觉到她年轻时曾是一位精明能干、明白有趣的老人。这个演员如果选准了,这个戏就赢了一半,首先老妈妈因剧情需要必须要把头剃光、要在地上爬、要登山、要坐索道车、要疾走锻炼、要跳格子……剧中情节将会对这个演员面临很多考验。
“妈”眼睛看不见了,反应缓慢、有些痴呆软弱,手术后时常的“闹”,由疾病引起的意识模糊、短时期的精神错乱说胡话,但“妈”一但清醒就会体现出超乎寻常的敏锐和出乎意料的视觉和语言幽默,并且相当地坚强,不用老人故意去演,而是剧情本身的事件、细节构成“妈”的乐观和幽默的性情,有些似老小孩儿一样。
痛苦是事实本身而不是故意写在脸上,不用摆出墨守成规的失落,那样的话母女两人表演状态太一致,“顺”着演并不好看。重新赋予两人对待生命、对抗病魔的思想一致,都报有美好的愿望认为病是一定能够战胜的。让“妈”在衰败中为了女儿高兴而表现出乐观的气息,女儿才会更加难过。剧情本身看上去“妈”是个悲剧人物但中间一些苦涩的笑料使得最严峻的话题得以缓解,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偶尔出现的小幽默和小细节在正剧中比其他那种正剧更为鲜明,虽说一件一件苦恼的事接踵而来,但“妈”不只是一个让观众同情的人,而是可爱的、令人心疼的母亲。一个苦涩的幽默就像一块钻石,在影片中闪着亮点值得回味……
十一、全剧以倒叙的方式可分为六个大的部分:
1从清晨小保姆的尖叫开始到女儿发现妈的离去。
2作家诃的辉煌和成功。
3外地归来:这是全剧的开篇。要强调女作家发现妈的衰老,意外和惊诧,发现妈的病重,自己把妈远远丢下的内疚。
4住院并手术:这是由家搬到医院的转换段落,诃如何对待妈病症的了解、如何困难重重地住院、如何没有经验却方方面面的面对现实的考验。
5手术后的母女关系:这是全剧的重要段落。在妈生命攸关的情况下走进手术室,又带着新问题回到女儿身边,诃心力交瘁却压而不服。如此而来诃和母亲手术后开始艰巨性的抗争,不单交待母女之间因种种“事件”引发的纠葛过程,重要的是刻画人物心境。戏的进展要注意跌宕、抵抗力量的起伏。两人信以为‘真’——觉得“生命在于运动”。要注意从妈下手术台到妈死,诃就单纯、坚定不移地认为生命是可以挽救的,疾病一定会在努力下消除。妈理解女儿焦灼的心情,所以用积极、宽容的态度乐观的去配合,女儿一意孤行的爱最终事与愿违以失败而告终……
6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是全剧的尾声,要把诃“强迫”妈锻炼的戏处理好,这也是事件发展的高潮,情绪发展的顶点,妈死后女儿到妈装进棺材里都不肯相信这个事实,这样才引起诃内疚、忏悔,百思不得其解的感情波澜,从而提出问题,引导观众和剧中人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