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资料:日本影片《梦十夜》关于原著作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11:40 新浪娱乐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青年时期的夏目漱石发愤向学,曾经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不愉快的童年往事,成了他的创作灵感的泉源。后来他为了养病,赴鎌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38岁时在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陆续发表的小说作品均深获读者喜爱。他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grace/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