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DV和后第六代中国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16:35  《东方视觉》
DV和后第六代中国电影

《小山回家》工作场景贾樟柯/1995

DV和后第六代中国电影

《沉默之旅》/高子鹏/DV/75min/2003

DV和后第六代中国电影

《心心》/盛志民/DV /2002

DV和后第六代中国电影

《目的地,上海》/程裕苏/DV/2004

  1 颠覆影像话语权

  DV新技术的工具特性为独立制片人解决了工具和画面品质这两大难题,DV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影像制作形式,打破了一百多年来影像制作被少数精英阶级垄断的状态,影像制作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影像话语权被颠覆了。

  DV在影像语言上的颠覆性大于传承性。最先在理论上为DV的颠覆性铺平道路的,在后来几乎被误读为DV宣言的“Dogme95”宣言。1995年春天,以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为首的一群年轻导演,在丹麦哥本哈根共同宣读了被称为“Dogma95” 宣言。他们认为只有在“Dogma95”那种苛刻的创作环境下,导演才能专注于拍摄时保留下的“故事”和“角色”两个基本电影元素。

  “Dogma95”预示着用DV替代胶片的制作方式成为一种潮流,这一潮流迅速席卷全球,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DV电影”作品已经相当普遍。“DV电影”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用DV数码摄像机拍摄,并在计算机上完成非线性剪辑和合成,再将编辑完成的成片通过“磁转胶”技术,转换成35mm胶片载体,这样完成的一部作品,现在被称为“DV电影”。

  “DV电影”可以参加以胶片载体为标准的大型国际电影节,也可以制作胶片拷贝发行,在电影院线放映。严格意义上说来,没有经过“磁转胶”的DV影像作品,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DV电影”,这类作品现在在业内被奇怪而别扭地称为“电视电影”。

  DV电影和传统的胶片电影相比,在色彩饱和度、宽容度、过度层次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缺陷。但是DV也有着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探究DV电影的本质,必须放弃传统电影工业所形成的一些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美学标准。

  2 贾樟柯和“业余电影时代”

  从1998年拍摄《小武》开始,贾樟柯就一直关注DV摄像机技术在电影上的应用,2002年拍摄的31分钟的短片《公共场所》是贾樟柯的第一部用DV拍摄的影像作品,拍摄的地点是在山西大同,镜头对准了这座处在转型期的城市的很多公共空间。贾樟柯将这些空间里面可能产生的叙事性,统统抽离掉,而只是用最朴素的画面记录下了一种状态,一种空间的状态、一种和空间相关联的、不同性别、年龄、身份的人的状态。

  《任逍遥》是贾樟柯的第三部剧情长片作品,他使用了小型DV摄像机边拍边写剧本,边选演员,从拍摄到完成后期制作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任逍遥》的拍摄就是贾樟柯在DV技术上的一次实践,他觉得使用DV摄像机拍摄时感觉更像在写散文,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拍电影。他在媒体发表言论声称“业余电影时代即将来临”,认为DV将给电影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业余电影”的概念被景德镇一个乡村文化站站长周元强的不自觉地实施了,他出于“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宗旨,自筹资金、自编自导自摄,使用DV进行创作,组织乡民自制电视剧十八部,并将其制成CD-R流传,而从不做商业发售或在公共媒体上播放。2002年电影导演郑大圣使用两台DV拍摄了纪录片《DV CHINA》,记录了这一现象。

  3 后第六代导演

  如果以贾樟柯为区分第六代导演和后第六代导演的一道线,那么,对贾樟柯之后的后第六代导演而言,在胶片无法企及的前提下,DV无疑是其第一选择。

  朱文以作家的身份在2000年导演了其第一部DV电影《海鲜》,这部叙述警察和妓女之间复杂情感纠葛的剧情片多数运用手提拍摄,无配乐、同期声、自然光,都很有Dogme95的写实味道。

  电影学者、作家崔子恩是国内身份公开的同性恋者,从2000年起,他连续推出了多部剧情片《丑角登场》、《旧约》、《哎呀呀,去哺乳》等,成为一个高产的独立导演。崔子恩的影片普遍涉及到了性道德和性异常,而基督教作为终极主题,成为影片的精神内核。

  盛志民在2002年他导演了处女作《心·心》。影片叙述了两个互不相关的故事,展现了心心和婷婷两个女孩子的私密生活。

  程裕苏和甘小二使用方言创作的DV剧情片,在2000年之后的DV电影中显得尤其不同。曾在国外学习电影多年的程裕苏导演的两部作品《我们害怕》和《目的地,上海》,通篇用上海方言沪语做对白,呈现了纯粹的中国城市电影风格。北京电影学院(blog)硕士甘小二1998年在广州成立了“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致力创作“作业电影”,2002年夏天他独立导演了处女作《山清水秀》。这部作品的对白使用了广东方言,成为一部粤语版的内地农村电影。

  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DV作品和主要作者还有:宁浩2003年制作的剧情长片《香火》;符新华在2003年拍摄的男孩和一个发廊妹爱情故事的《客村街》;李鸿飞在2004年完成的《出路》叙述了一个退伍军人出生的保安的爱情梦想;刘佳茵2004年关于三口之家生活的新片《牛皮》等。

  2004的新片《烧烤》来源于耿军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新闻报道,讲述了两个民工劫持一个小姐的故事,将之改编成了现在的影片。烧烤”中文里被作者当作形容词,解释为焦虑、不安、受煎熬的意思,正好反映片中人物的现实状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