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资料:电影《我的教师生涯》导演阐述节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11:36  新浪娱乐

  一、关于影片的立意及现实关怀性

  国人素以师道为至尊,这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质。如同父母之于人类繁衍,师道之于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意义自然重大。拍摄教师题材的影片兴许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使然。

  文化的全球化,当人本主义精神殖入这种东方特有的师道文化,“师道”固有的价值秩序被解构。全球化语境下, 如何诠释师道,师者当应重新思考和定位。如果固守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旧时师道,影片的“对话”是无法进行的。寻求人本主义关怀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授业解惑”,教授“做人之道”、传之以“求生之本”,也只能说是一种“敬业”抑或是具有“路标”意义的话题。影片关于“师道”文化的思考以及影片主人公对生命价值判断和生命价值秩序重构的努力。应该说是本片的时代关怀意义和主题建立的基础。

  影片不是要铸造某一类关于人或行业的“标尺”。主人公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如同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书只是他的职业。影片将通过主人公对职业的态度昭示出他对生命的态度,在“人”的问题上做文章。主人公有着他同时代人普遍看重的道德观和生命价值观,但却有着不一样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具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性,这是我们所倡导的新英雄主义。当然,这只是影片要表达地一个层面。人性层面的对话以及发掘对于影片具有使命意义……

  主人公的行为轨迹客观上凸现了中国曾经的教育问题,也包含了主人公对曾经的教育问题的批判与思考。在经历过反右、文革、批孔等政治风云的主人公,对中国曾经的教育和文化的断层以及后遗的反思必然深刻的。有过无奈,有过茫然,但主人公最终的选择是用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对这种“断层”进行粘联,对教育的残缺予以扑充。影片将通过这种“补充”来建构一种具有时代关怀的“师道”精神,同时,探询出另一些潜在的生命价值取向。

  二、关于未来影片的构想

  影片《我的教师生涯》从题材来定位应该说是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人物传记式艺术片。但决非传统主旋律影片美学范式内部的颂歌。从表现的文化态度来看,影片是主流的。其整体基调为冷灰,隐忍,内敛,不故作昂扬。影片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主人公靠理想主义支撑生命的信念,但本质是理想主义在不断坍塌和破灭中又有重构。影片力图是关于精神生活的但又不能摆脱讲述人物肉体的苦难。建构影片是要最大限度的排除戏剧性远素,而是通过主人公漫长的生命历程里那些看似平常却又能深深打动人的生活细节结构剧情,构成事件,建构影片的整体结构。叙事策略上避开传统“师道”文化的宏大叙事,主人公职业的“至尊”决定了他作为人的地位的“至尊”,但在政治的语境下,主人公不断被生活抛向命运的低谷。从教师到农民再从农民到教师,这是主人公命运的轨迹,。主人公是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教授的对象是农家子弟,他是教师也是农民,是农家子弟的兄长也是父亲,他们和谐相处,互为依存,这就决定影片的视角是平民化的。从风格上讲,影片的叙事和影象造型应该是质朴的、平实的、诗意的。主人公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他也有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营造好这些情感元素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对受众的打动,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有如沈从文,日本作家星星一的小说结构,影片结尾必然是令人震撼的,使受众在观影中找到自身生命体验的同时获得最终的情感爆发和宣泄。

  影片的大文化依托仍然是长江地域文化和这种地域文化的艺术精神。

  以教师为题材的电影在国内外甚多,象国产片《孩子王》、国外象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在欧洲获得多项大奖,并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美国的《生命因你而动听》,日本的《二十四只眼睛》,伊朗的《黑板》、《水缸》等都在国际影坛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未来影片的立意及叙事走向将作出何种选择,影像造型又如何突出重围,影片将作出新的探索和突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