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德国电影的复兴和崛起--青年快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17:57 新浪娱乐
《四分钟》剧照 青年快跑 德国电影的复兴,许多人第一印象是来自于《罗拉快跑》,它的突然成功,让人很容易把它看作一种标志。不同于上面这些影片沉重的主题和背景,汤姆-提克维的成功更多的存在于电影技术层面上。这种叙事,音乐,节奏,在精神层面上又正好与德国当代青年的生活相呼应,无疑它作为新的青年电影代表,属于现实与将来。 动起来,是罗拉的第一命题,只有在行动时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无论对错,不加三四而先行,这仿佛是颠覆了德国人抱有的思考传统。罗拉作为青年人存在的价值就是反叛父辈,提克维作为青年导演的价值也就是背离和抛弃,不在遵循那些惯用的技巧和经验,错了可以再来,就像罗拉那样。 汤姆-提克维给德国电影带来了开创性的意义,就像当年的新电影,或许没那么伟大,但绝对适应时代。在八十年代后期,许多德国年轻导演尝试实验型的表现手法,从早期表现主义中寻找灵感,从MTV中模仿风格,一部分观众不再将它当作一部叙事的电影,虚拟的场景,零碎化的影像语言和声音注解正是构成了《罗拉快跑》的主要元素。在强烈的不确定节奏下,罗拉调动起现实中所有的真实细节,却又以一种若即若离的色调呈现给观众,镜头简练,毫不隐晦,打破了固有的叙事结构和欣赏习惯。 重复质疑的三段式,来源于传统又可以搅乱,各种前卫新颖的视听语言,都需要建立在足够坚实的主题上。《罗拉快跑》在形式上的翻新和叙事上的新元素、新结构注入,使一个老旧的系统成为又重新具有意义、需要重新阐释的对象。实际罗拉的奔跑中阐述了命中注定和偶然机遇这两个主题,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交叉着支配人生的。影片的结局在主动和被动间摇摆,罗拉在晃动的镜头下的每次行动都是提克维对于主动性的阐释,从这一点上看,导演的高超,正是把对必然的真正理解,隐藏在看似浮躁和刺激的场景之中。 这种新的形式和手法,一旦适应,反而更加的通俗,毕竟它是当今生活节奏和文化消费的合拍。《罗拉快跑》中故事成分的简单经典可以用任何文化形式来替换,譬如到了《香水》里,人物虽然处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却仍然摆脱不了那种对命运的执着体验和把握。格雷诺耶其实和罗拉有同样的性格,在行动前的把握,不断的谋求自己的目标,不在乎周围的阻力和可怕后果,用自己的生命把这种‘青年风格’定格在各种可能的结局上,同样精制的色彩和音乐,一个是生,一个是死。这种伴随着死亡的主动性,在克里斯-克劳斯的《四分钟》里也同样展现。可能《四分钟》更加的强调艺术与自由的普遍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青年电影,但毕竟克鲁格夫人用荣誉和心血换来的,正是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跑道。杰妮是另一个罗拉,一个需要从死亡跑向新生的罗拉,这种生命的渴望,必然与象征传统和包容的克鲁格连接起来。由拒绝到接受、由轻视到重视、从命令到理解,杰妮的反叛其实是一代人对自由的另一种领悟,最终换来的不应该是苛刻的死亡,而是父辈的‘四分钟’。董铭/文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