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北京晚报:《南京!南京!》用电影挽留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12:27  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南京!南京!》用电影挽留记忆

《南京!南京!》剧照

  采写:北京晚报记者 周健森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听歌)70周年的祭日。1937年12月13日,一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沉重的灾难,吞噬了约30万中国同胞的生命;70年后的今天,一部试图真实再现这场灾难的电影,正在天津进行拍摄。时至今日,当一幕幕历史情景在冰冷的镜头前被还原和唤醒,目睹着有关屠戮与拯救的叙事被一点一滴地复制于胶片之上,人们才忽然意识到,那些曾经灼伤我们灵魂的记忆,至今依然尚未愈合。本报记者于近日赴天津,对电影《南京!南京!》剧组进行了一番深入采访。

  那座黑白的城池

  陆川(blog)博客:“有时候会隐约看到那座黑白城池,静默在废墟中,等待我慢慢靠近。我对自己说,沉着,不忙,会走进去的。”(2006年10月25 日凌晨1时56分)

  南京!南京!

  两个黑色的惊叹号,突兀而醒目。导演陆川说,这是当年日军侵入南京城时的联络信号。在电影《可可西里》拍摄间隙,他曾对摄影师曹郁说:“拍完这个,咱们拍南京大屠杀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突如其来的念头再未被提起,直到一家国外电影公司送来剧本,邀请他来拍摄,题材正是南京大屠杀。

  但是陆川无法接受这个外来的剧本。剧情中,西方人再次扮演起拯救弱者的“辛德勒”,只是这一次被拯救者由犹太人换作了中国人。这令他产生了无法抑制的抗拒:“南京大屠杀的意义并不是外来者的拯救与保护。70年前,一方是灾难的承受者,一方是灾难的施加者,但这是降临在两个民族之上的共同灾难。”

  在动笔构思自己的剧本时,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现状,令他感到惊讶。一方面,由于70年前的中国没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使得有关屠杀受害者的调查与统计异常困难。加上国内的相关研究和田野调查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随着时间的远逝,一些史实已开始变得模糊。另一方面,我们已习惯于用一种哭诉的哀腔来讲述这段历史,“而哭诉的声音是弱者的象征,对于旁听者是没有说服力的。”

  这部电影突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近期拍摄和上映的所有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电影中,投资8000万元的《南京!南京!》是唯一一部完全本土化的电影。“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来梳理清楚这段史实,以严肃的态度和人性的角度来为这段公案进行论证。”陆川这样评价工作的意义,“用电影的方式为历史串联起那些真实的证据底链。”

  真实,成为这部电影的第一要素。

  历史的“阅读者”

  陆川博客:“历史研究应该对未来产生意义,这可能才是有价值的研究。期待这样的研究,期待这样的历史。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愿意心悦诚服地作一个阅读者。”(2007年7月9日中午12时01分)

  冬日,即使在晴朗的日子里,天津泰安道上的外景地依然沉浸于肃杀、凄冷的氛围之中。在电影《南京!南京!》中,这里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一座难民营。步入室内,光线从被尘埃蒙蔽的窗户穿过,在冷寂的阴影里投下一缕难得的暖意,质感宛如古老的油画一般凝重。身着旧时装扮的人群从身边缓慢而沉默地走过,令人不由得心生错觉,恍若回到那久已不复的往昔岁月。

  “这里曾是100多年前英租界的一座建筑,早已闲置多年了。”担任制片主任工作的任杰说,即使在今天的南京城里,也很难找到能够如此再现当年历史原貌的老建筑可供拍摄。

  同样出于真实因素的考虑,《南京!南京!》北上长春,仿照历史资料,复建了当年南京的部分城池和市区景观。“现在是暖冬,而70年前的南京,应该比现在寒冷许多。”据陆川说,长春景地的旁边是一片美丽的人工林,还有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像极了70年前的南京城郊与长江”。但他也非常清楚:那座复建的南京城,将和历史一样,在电影拍完之后化作一片废墟。

  国内最大的民间抗战博物馆创建人樊建川,向剧组送来了一批文物:军服、军刀、手摇式警报器,望远镜,甚至当年士兵携带的餐具。他告诉陆川:“拍细节的时候,你就用这些真家伙拍。”拍摄现场所有的道具都是根据这些文物仿制而成的。任杰说,在电影中,就连拉贝所撕碎的一张报纸,都是按照1937年12月13日的一张德文报纸复制下来的。“也许这些细节在银幕上会一带而过,观众甚至来不及留意观察,但是只要它们都在那里,就会给电影加分。”

  樊建川将一些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带到了剧组。他们不仅带来了一些文物,还将当年的日军战斗队形向剧组进行详细的讲解。一些老兵甚至手把手地教演员如何打绑腿、穿军服。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忏悔的方式。

  一件事情曾令陆川印象深刻:一位穿着手工缝制西装的日本老人,当他转身离去时,那西装的款式与线条,分明就是一件卸去了肩章的日军军服!他突然意识到,是战争的创伤,使得这些老人至今仍然在潜意识里穿着那身刺眼的军装。

  相互“融化”的朋友

  陆川博客:“那柔和的光柱,会缓慢而坚定地走过你的身旁,如同两个世界的朋友,我们无法交谈,却可以相互融化。”(2007年12月2日上午10时53分)

  一些扮演日本士兵的演员全副武装正在外候命,随时准备占领这座难民保护区。虽然明明知道这不过是一幕模拟的场景,但当人们不得不从那些闪着寒光的长枪刺刀前穿过时,仍然觉得心头一凛,浑身顿时不寒而栗,内心涌起一股难言的屈辱感。演员刘烨说,在片场拍摄时,他时常要克服一种对立的排斥情绪,“总是不愿意和面前的‘日本鬼子’进行过多的交流。”

  按照陆川的要求,《南京!南京!》中所有开口说话的日本人,全部都是来自日本的年轻职业演员。事实上,无论是镜头中的演员,还是在幕后忙碌的工作人员,剧组人员的整体年龄都年轻得令人感到诧异。陆川的解释平淡却残酷:“因为70年前那场灾难的制造者,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日本军人,而被屠杀的中国人中,青年士兵和无辜的年轻妇女占绝大部分。无论从任何角度上说,这都应该是一部流淌着年轻血液的电影。”

  或者是存在语言障碍的缘故,在拍摄之余,日本演员与中国演员很少互相来往;又或者是因为面对这样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道无形的界限。就在拍摄完日军占领保护区那场戏的晚上,一位日本演员带着母亲送来的饼干走进化妆间,微笑着将饼干递给每一位中国同事。他的微笑是真诚的,中方工作人员礼貌地用中文道一声“谢谢。”就在那一瞬间,彼此的内心深处似乎都可以听到一丝坚冰碎裂的声响。

  陆川说,这些日本同行的敬业精神和勇气是令他感到钦佩的。当初在挑选演员时,他曾带着一沓厚厚的历史图片前往日本,面试了60多位演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并不承认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但当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呈现在眼前时,他们很认真地翻看了全部资料,并且很长时间沉默不语。几天之后,他们再次见到陆川时,突然很认真地说:“南京大屠杀,有。”

  第13位勇敢的女性

  陆川博客:“现有十三个了,十三个勇敢的女人。很庆幸,我们能用胶片记录下她的讲述,记录下她的眼泪……”(2007年12月7日凌晨0时59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于昨天中午匆匆奔赴天津拍摄现场。几天前他在深夜接到陆川的电话,并因此得知一个令他感到振奋的消息:剧组从南京请来的一位特约演员,竟然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这样曾经受到日军凌辱而肯站出来说话的女性,在南京只有12位。”张连红深知这一消息的意义,“现在竟然又多了一位!”

  事实上,正是由于大量被害者的沉默,使得史学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长期面临见证者匮乏的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被害者在沉默中告别人世,也使得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抢救工作变得更加急迫。老人是在与副导演李星的交谈中,偶然泄露自己身份的。拍摄暂时停顿下来,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和这位老人进行交流。反复交谈许久,老人终于同意用第三者的方式,讲述家中的女性亲属被日军凌辱的经历。

  这是一项计划外的工作,面对摄影机的镜头时,老人原本平静的讲述很快便失去了情绪控制,转变为彻底的嚎啕痛哭。在泪水之中,那些平常的语言活生生地被还原为70年前的一幕幕惨剧。在电影筹拍的三年间,陆川已经竭尽所能地阅读了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已经对那些悲惨的画面有了足够的承受能力。但是当他第一次面对一位亲历灾难的幸存者时,发现自己依然无力面对历史的真实。

  纪念“温暖”的名字

  陆川博客:“这个午后,在天津,微醺的阳光里,我再次感到了那种绵长而醉人的温暖……”(2007年10月20日深夜23时21分)

  《南京!南京!》将被拍摄成为一部黑白电影。陆川似乎是要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凸显真实的力量。他淡然地说:“在黑白的画面里,血是黑色的。”

  坐在工作间里观看那些拍摄的片断,时常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沉。一位工作人员哆嗦着走出来,述说着他刚刚看到的一幕:一个无辜的孩子被日本兵从楼上的窗户扔了出去,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哭声令侵略者感到不耐烦。“怎么能够这样呢?那是一条生命啊!”他坐下来反复喃喃自语。参与前期策划的一位剧组成员说,当初那个薄薄的剧情梗概,她居然读了几个小时。其间不时走到户外,站在阳光下像是要寻求某种慰籍:“感觉太沉重了,就是想出来透口气。”

  “剧情里所有的细节和出场人物,都一定有史实相对应。”在陆川的房间里,几乎每个角落都堆砌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资料、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而在拍摄现场,人们随时都有可能与那些令人尊敬的或默默无名的历史人物不期而遇:凭着纳粹标志喝退日军的德国人拉贝、保护无数南京妇女免遭凌辱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师“华小姐”魏特琳、为挽救战俘同胞而被杀害的南京妇女……

  在天津拍摄的最重要的那一场戏:当闯入保护区的日军要求安全委员会交出100名妇女充当慰安妇时,演员江一燕(blog)扮演的风尘舞女主动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这一情节无疑是对历史上“金陵十三钗”的一次呼应。拍摄当天默戏的时候,江一燕忽然泪流满面,站在一旁的执行导演赵一穗是个质地粗糙的男人,也痛哭流涕起来,通过监视器看到这情景的所有人,都难以抑制地流下了眼泪。

  演员高圆圆(blog)饰演的女教师姜淑云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竭尽所能地救助了许多人,却也因为目睹更多无辜者的惨死,几乎丧失了对生命的信仰。这是一个性格矛盾而复杂的角色。几乎每次讨论这个人物时,都会引发工作人员长时间的争论。直到有一天陆川突然说:“这个人物是对张纯如女士的致敬。”那一刻,人们像是突然达成了默契。

  高圆圆的声音哽咽了:“我在这个人物身上找到了温暖的感觉。”

  陆川说,拍摄《南京!南京!》是一次重访历史的旅程,是对生命尊严的价值肯定。“每个人的思想疆界是有限的,尽管已经身心俱疲,但这次经历将是生命中一次不可重复的旅程。幸运的是,胶片记录下了我们的成长、思考与挣扎。”

  开机那天,陆川在博客中写道:

  是的,那座黑白的城池,此时已经悄然耸立在我的心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