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台湾电影年度大盘点 类型片之同志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18:18  新浪娱乐
2007台湾电影年度大盘点类型片之同志片

《刺青》海报

  不论观众对于同志片的态度怎样,不可否认同志题材的电影作品在台湾地区愈演愈烈,且都受到了不错的评价,像是早前的《蓝色大门》、《十七岁的天空》和去年的《盛夏光年》。从刚刚举例的电影可以看到,同志题材通常和青春片联系在一起,以“酷儿理论”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怀疑,联系港台语境,我们会发现,从《大事件》《无间道》开始的很多香港电影似乎都存在一个共同母题——暧昧的自我身份,到了台湾电影里,则更直白地被倾向于追问“男人还是女人”,“我爱帅哥还是美女”,这与其他们各自的历史、文化现实是密切相关的,都共同表现出一种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紧张和焦虑。

  《刺青》

  电影《刺青》触及的主题还是关于身份认同缺失的问题。小混混阿龙从刺青那里获得的不过是一个虚构的自我,现实中的他一无所有、身无一技之长。但当获得一对刀锋的刺青之后,他便在想象中变得无比强大和孔武起来。虽然他为这个虚构的身份付出了被人斩断一只手臂的代价,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填补阿龙现实身份与理想身份之间的巨大落差。其实,竹子和小绿何尝不是这样?所不同的是,竹子主要面对的是一种记忆与遗忘的冲撞,而小绿则是挣扎在真实与虚拟的双重情感空间。两人在过往与当下、真实与虚假的精神幻想冲突下,呈现出视觉上和人格上的双重性,竹子的女身男相和小绿的双色头发正是这种双重性的具象化。深一点讲,在港台普通人群的心理深层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身份困惑。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港台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本土意识空前高涨,而与内地文化母体的关系却日渐疏离。于是他们一方面试图确立自己独立的文化身份,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摆脱与传统“中国”的血脉关联,“中国人”,“香港/台湾人”种种身份之间的徘徊和挣扎,便成为港台人士一种无法摆脱的精神困境。这种文化潜意识中的深度身份焦虑反映到电影中,就成了香港人偏爱“卧底”、台湾人钟情“同志”。

  另外,导演周美玲借由时下在年轻人当中十分流行的刺青——用肉体疼痛的方式掩盖心灵疼痛——这个独特的方式作为全片的线索,来表达人性很脆弱。“每个刺青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秘密。”,人们常进行着种种“仪式”而不自知,这些仪式其实是人性必需品,渡过生命、缝补伤痛与破损,然后得以继续把生命延续下去。刺青就是这样一个仪式,它贯穿了影片中所有人物,指涉除了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脆弱灵魂。

  至于片中那场无论意识、画面均甚为大胆的情欲对手戏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可能只是噱头,两位女主角的表演和电影的主题比起来也实在显得有些单薄和平面,但就票房而言,《刺青》在2007年也算的上是名列前茅的了。孙迪/文

  影片《刺青》资料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