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半岛晨报:探秘银色摇篮之峨眉电影制片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12:47  半岛晨报
半岛晨报:探秘银色摇篮之峨眉电影制片厂(图)

峨眉电影制片厂大门

  探秘银色摇篮——峨眉电影制片厂

  [初建篇]

  郭沫若亲笔题牌赠诗

  峨眉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成立,当时建厂起名字时曾几经考虑,既然建在四川,必定要体现地方特色,虽然这里有长江,但是长江又不为四川一省所独有,后来想到峨眉山以其风光秀美而享誉天下,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又独自耸立在巴蜀境内,所以决定为这座全新的电影制片厂冠以“峨眉”之称。

  1958年7月1日,“峨眉电影制片厂”在四川省文化局挂牌成立,一代文豪郭沫若得知家乡建立了新的电影厂,欣然挥毫为峨影厂题写了厂名并赠诗,那七个字的厂牌如今依然挂在峨影厂大门前。就在峨影厂挂牌的同一天,在成都市暑袜北二街第三招待所内,故事片《焊茶壶的人》摄制组正式成立。由于峨影厂还在创建,因此影片采取了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的形式,由八一厂派出导演王少岩等7人到摄制组,影片的内景、后期制作都在八一厂完成。1960年,影片拍成,经老电影艺术家蔡楚生建议,片名改为《嘉陵江边》。同年6月,该片作为峨影厂的第一部黑白影片在全国公映。

  李康生告诉记者,1958年全国各地纷纷组建电影制片厂,而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资历丰富的老厂,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纷纷前来支援内地,协助峨影厂拍摄了不少电影。

  [转折点]

  “土洋结合”独立拍电影

  在合作拍摄两部影片,积累相当经验后,1962年峨影终于依靠本厂力量,独立拍摄出第一部川剧戏曲艺术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当时厂里还未建摄影棚,便利用大食堂改建成临时摄影棚。片中需要一个俯瞰的全景,而临时搭制的大殿布景却是没有房顶的。于是初学特技的技术人员去都江堰拍了二王庙的顶,然后采用透视接顶技术,准确无误地合成了一座完整的寺庙!没有洗片机,就用手工冲洗,没有冷冻设备,就去冰厂拉冰块,干燥样片是用红外线灯和吹风机干的,录音用的是“跃进牌”磁带录音机……如此一番“土洋结合”,影片最终在1963年与观众见面。风趣幽默的说白唱腔,插科打诨的夸张表演,笑料丛生的故事情节,使得放映中剧场气氛极为活跃。这部片子还输送到东南亚等国家放映,深受海外华侨欢迎。

  到1962年底,峨影共拍出了故事片3部,《四川新闻》43部,纪录片26部,科教片1部。正当峨影员工为能成功地独立制作影片而欣喜雀跃,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峨影奉命停止建设与生产,一些已经组织好的剧本只能全部拿出去。其中“一双绣花鞋”被珠影拍成了《雾都茫茫》,“抓壮丁”则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完成拍摄。

  1965年春,国家一度想恢复峨影的建设,当时,包括白杨等在内的众多上海影星也做好了内迁成都的准备,不过“文革”让一切都戛然而止。文革期间,峨影厂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备厂,直到1974年才归还四川省建制。

  [光荣册]

  “峨影厂出品”形成风格

  粉碎“四人帮”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峨影厂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光,拍摄出一批艺术性和思想性、深刻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有关“文革”反思的优秀影片。

  1977年,峨影厂率先拍出《十月风云》,这是一部表现与“四人帮”作斗争的电影,以电影的方式,在神州吹响了“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1980年的《枫》直接描述了文革中的“武斗”,旗帜非常鲜明;《神圣使命》则是讲述平反冤假错案,此外,《法庭内外》、《小巷名流》等一系列在全国电影界无与伦比的“文革”反思片,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为峨影厂带来了“战斗的现实主义”中国电影评论界也从那时起,便为冠以“峨影厂出品”的电影风格下了七个字的评语——战斗的现实主义。

  李康生回忆说,这的确是峨影厂多年来拍摄作品的风格,峨影作品大多贴近生活现实,敢于正面展示尖锐的社会矛盾。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