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外的旷世杰作:评《潘神》与《窃听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5日22:19  新浪娱乐

好莱坞之外的旷世杰作:评《潘神》与《窃听风暴》

它们都在呼唤和平,讴歌光明

  若是没有奥斯卡,这两部影片恐怕永远也不会被人们放到一起评论或是细细的对比,不论给谁看过了这两部影片都会觉得它们是冰火两重天。一部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用瑰丽的想象和魔幻的色彩来反映现实的残酷,而另一部则基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用极其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过当然,它们也并没非没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在呼唤和平,讴歌光明!

  《潘神的迷宫》的故事背景有着西班牙特殊的时代特征,二战后期的,德意两国节节败退,欧洲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对法西斯国家的最后反击,胜利曙光就在眼前。而对于西班牙人民来说,却将陷入更深的痛苦中。这时的西班牙,独裁统治者佛朗哥及其长枪党对其他党派进行着疯狂的屠杀和镇压活动,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一直出于独裁统治之下。而这部电影就发生在这个历史时期,小女孩Ofelia跟随怀孕的母亲来到了继父法西斯上尉Vidal的驻扎地,上尉极其冷酷残暴,在军队中执行着他的专横统治,他迎娶Ofelia的母亲也不过是想借用她让自己的血脉得以相传。Ofelia在如此环境中生活的很不开心,有一天她突然遇见了传说中的潘神,潘神告诉,她是地下王国的公主她必须在月圆之前完成三个任务才能够回到地下王国,于是便开始了她的神奇之旅。

  《潘神的迷宫》无疑是黑色,现实场景中有大量的夜景拍摄,对法西斯残暴统治的白描化描写,同时导演还加入了很多血腥暴力场面;而在魔幻场景中更是如此,满是泥泞的地下道,满身黏液的大蛤蟆,还有那个手托双眼的白化妖怪,使这部电影显得如此压抑与黑暗。但也许这也正是导演想要的效果,魔幻世界是黑暗的,但即便如此相比于更加血淋淋的现实我们依然愿意进入黑暗的魔幻。

  在这部影片中充斥数不尽的暗喻,其实我们并没有必要一一解读,就像现在人们依然在争论影片中的魔幻场景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小女孩的想象一样。这正是导演的出彩之处,很多人抱怨说魔幻场景与现实结合的不够,几乎没有什么交叉点,就像一部电影散成了两部。我却认为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法让我们无从识别到底幻真与否,要纯粹的描写现实的残酷导演完全可以将梦境描绘成一个完美的世界,这样对比更加强烈,所以到底魔幻世界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通过这种手法使主题得到升华。不论是最终小女孩回到地下王国成为公主,还是那颗无花果树开出的美丽花朵,都在声明影片对光明与自由的讴歌。而这也正是导演的经典之处——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与探讨空间。

  相比于《潘神的迷宫》,《窃听风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视觉冲击但却一样的压抑!《窃听风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八十年代的东德,它详细的描绘了谍报机构“斯塔西”的工作。影片非但精准传达出当时白色恐怖的氛围,更不忘在人性最艰困的时代中,仍保有了温暖的曙光。“斯塔西”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机构,它一度拥有令世人望而生畏的力量——90000名机关人员、120000名谍报人员、1000名专职电话窃听人员和 2000名邮件秘密检查人员,被称作“情报皇冠上的珍珠”。前东德有 1800万人口,竟有超过600多万人被建立了秘密档案。也就是说,每3个东德人中,就有1个被监控。这样可怖的情报工作,造成了夫妇、朋友和同事之间,到处都是线民,监视告密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份。

  影片的主人公维思勒(代号HGW XX/7)就是为其服务的一名经验丰富的窃听人员。他原本已经离开了一线,培训新的情报人员,但在已经当领导的前同事的邀请下,又重新出山,去监听一对作家演员夫妇。很快维思勒便开始陷入这种情境无法自拔,一位资深的窃听人员本不应该如此,但作家夫妇的生活是他所没有经历过的,家庭的温暖、精神上的交流乃至耳鬓厮磨的夫妻娱欢都是他所渴望的。但他并没有沉溺于此,自从他开始从作家的家里偷了一本诗集开始,他发现了值得他去保护和守卫的东西,于是他遣走了同事开始保护作家夫妇,并且亲自出面来劝说作家的妻子不要迫于文化部长的压力而出卖自己的身体。最终作家完成了《东德自杀人数调查报告》并在西德出版,上级开始了疯狂的调查,他们扣留了作家的妻子进行逼供,维思勒继续从中周旋并保护作家,最终作家的妻子牺牲了自己保护了丈夫也保护了维思勒。维思勒的任务失败了,他被下放到了二线从事信件监控,柏林墙倒塌后维思勒也一同被打倒成为了一名报纸邮递员,而作家在知道了他也被监控之后终于明白是谁一直在保护着他。他找到了维思勒但却并没有与他相认,不久后一本带着献给“HGW XX/7”字样的《一个好人的奏鸣曲》出版了。

  第一次知道影片原名叫做《其他人的生活》时非常的震撼,在那样一个你的一举一动都处于他人监视之下的时代里,导演通过维思勒这个人物进行了一次人性的讴歌。作为冷酷无情的谍报人员,维思勒的脸上从没有过笑容,连眼睛都几乎从不眨动,但当他听到作家夫妻之间谈话时那沉醉其中的表情是如此的让人感到心碎,感慨他们被强制剥夺的人性。

  导演对那个时代的描绘令人叫绝,在电梯里小男孩天真却又严肃的疑问,作家妻子在审问过后被放出来时,维思勒的上级将一瓶避孕药放入妻子的口袋竟然说这是对你配合工作的奖励!(妻子被迫同文化部长睡觉)他们在作家家里安装窃听设备的时候被作家的邻居所发现,维思勒竟然直接理直气壮的敲门并警告邻居不要声张否则全家灭门。就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细细描绘把那个时代的压抑与专制表现无疑,而与恶劣环境的对比人性的温暖就显得更加伟大,当影片结束的时候维思勒拿着书来到前台,收银员问他需要包起来送人么?维思勒目光炯炯地说:“不,这是送给我自己的!”

  我相信,这一刻,已经不需要任何语言!

  其实我相信很多中国人看完这部电影有着特殊的感受,毕竟我们经历过十年动乱,也经历过那人人自危监视和告密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历史阶段。回顾历史就是要展望未来,让我们保存住那心中的温暖。

  不得不说,这两部影片都是近几年来不可多得的旷世佳作,其迥然于好莱坞制作模式的拍摄手法以及情感描绘堪称教科书级别。虽然形式上差别很大,但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在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项上的碰撞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这是一场没有失败者的斗争,《窃听风暴》的胜出我认为主要是人为因素,窃以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意识形态的兴奋点。奥斯卡评委团的老龄化已经是总所周知的了,这些人大多数都经历过美苏冷战时期。在那样一个年代,新闻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两方都在进行着大量的新闻攻势,所以,包括东德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消息是一个重要的聚焦点,相比于西班牙人民运动对法西斯的反抗,很明显东德的窃听故事更加吸引这些评委们的眼球。而且尽管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但对东德白色恐怖的描写无形中对西德进行了美化,所以在意识形态的偏向性下这部影片自然能够更多的获得评委的青睐。

  第二,对于幻想类型电影的歧视。奥斯卡评委们向来对于魔幻、科幻类型的电影不感兴趣。电影工业发展这么多年,幻想类电影一直游离在学院的边缘,不论是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印第安纳琼斯还是黑客帝国等等标志着电影技术革新的电影都不过是小小的技术奖打发一下。近八十年的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的真正幻想类电影只有指环王一部!所以,在评委的眼中,同样的主题《潘神的迷宫》远没有《窃听风暴》反映深刻,自然也就形成了今年的场面,《潘神的迷宫》独得三项技术奖,而《窃听风暴》拿到了最佳外语片。

  第三,向来不喜欢过于个人化的影片。其实最明显的一次就是那年《天使爱美丽》名誉全球,但却在金球奖奥斯卡奖上接连失手。为什么,就是因为影片的导演的个人色彩过浓。《潘神的迷宫》也是如此,当我第一次看时感觉有蒂姆伯顿的影子,浓郁的个人风格迎面扑来,虽然这正是导演的精彩之笔却触了奥斯卡评委的软肋,落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可见,《窃听风暴》的胜出并不是因为有更加优秀的品质,而是因为对上了评委的胃口,让我推荐我会让大家两者皆赏,毕竟两者都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戴威(blog)/文

点击查看“透过电影看未来”专题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