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啦》第25期节选——灾后抓想(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17:13  新浪娱乐

  最近经常看到听到类似的话语。我不是当地的孩子,不能代替他们说话,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孩子能哭出来,反而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所帮助。如果孩子们被贴以“坚强”、“小英雄”之类的标签,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能哭,也不敢哭,孩子毕竟是孩子,把他们心里积压的情感哭出来有什么不好的?

  我们能替代孩子的爸爸妈妈吗?不能。孩子们害怕与亲生父母的联结被切断,而这样的表达正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那我的爸爸妈妈哪里去了?他们不要我了吗?怎么会有这么多爸爸妈妈?这又联系到有关领养条例的颁布。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他们愿意吗?很多人都想领养因地震而失去双亲的儿童,个人觉得,助养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与其让他们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适应改变,不如就让他们留在家乡,至少,那里有他们熟悉的乡音,在帐篷学校里一起游戏的小伙伴。如果真要领养,最好是婴儿,在他们还没能和亲生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时候。

  “快乐六一”?

  刚参加了一个给当地儿童筹款的慈善活动,其中有几个孩子来自北川,失去了双亲。有的孩子一直微笑,有的孩子面无表情,问什么就答什么。我看了以后很心痛。的确,这样的活动可以引起人们对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但,还有其他的方式吗?把这些孩子千里迢迢接来北京,对他们而言就是莫大的挑战。甚者,一遍一遍地被周围关爱他们的大人问及那些恐怖的经验和失去爸爸妈妈的伤痛,这个六一如何“快乐”?不如给孩子们自己的空间吧,过度的关注反而令他们害怕,甚至会撕开他们原本想要愈合的伤口。

  罗嗦了这些,只是个人对某些细节的小反思。这次的灾难,我们痛心,我们哀悼,我们感动,我们团结,我们成长。不管是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还是社会工作者,其实,我们都不是“专家”,真正的专家是当地的人们,他们了解当地的文化,清楚自己的优势,他们也有能力重建家园,重建心灵。我们能做的,很多时候是“同行者”,是“陪伴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开啦吧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