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爵奖评审团:主席为什么总是中国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22:13 新浪娱乐
金爵奖评审团:主席为什么总是中国人? 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本来今年的评委会主席是安东尼·明格拉,可是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人措手不及,王家卫临危授命,颇有些救火队员的味道,在这十年里,只有第九届的评委会主席不是中国人,大家本以为吕克·贝松的出现会让上海电影节显露出更多国际化的开放气息,但是接下来两届又回复到了一起的样子,11届电影节,10个本国评委会主席,这恐怕也创下了全世界电影节的一个新记录。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都有哪些人: 第十一届:王家卫 第十届:陈凯歌 第九届:吕克·贝松 第八届:吴天明(blog) 第七届:丁荫楠 第六届:李前宽 第五届:朱永德 第四届:吴贻弓 第三届:石方禹 第二届:孙道临() 第一届:谢晋 必须要提出的是,这些主席,也完全不能代表中国电影人的势力,尤其是像许多老一代的导演、前辈,他们在当时可能的确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他们的艺术成就远远逊于一些优秀的华人导演,而且他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几乎为零。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一篇旧文,在200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成员亮相的发布会上,记者们就因为质疑李前宽的水平而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这位拍摄过《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的主旋律导演,以至于发布会草草结束。其实,像这样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 我们来看一下今年的评委都有谁: 王家卫(中国香港导演) 乌里希·费尔斯伯格(德国制片人) 比尔·奥古斯特 (丹麦导演) 吉拉·阿尔玛戈(以色列演员,剧作家) 桃井薰(日本女演员、导演) 霍建起(中国导演) 这其中光中国电影人就有三个,这一点不让人奇怪,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都是如此,其他各届都是两个华人评委。毫无疑问,在七名评委中,就安插三位本国评委,确实让人觉得有失公允,就连体育比赛的时候裁判都得回避,更不要提是主观性更强的电影评审了,不过细细想想,这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其他国家的电影人不愿意担任评委,面对如此之多的平庸作品,只得让自己人来充充门面。就好象某些小电视台的节目总让自己人当作嘉宾一样,虽然寒酸一点,但总不至于没人可看,还能闹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在这所有的评委中,比尔·奥古斯特和王家卫的名气无疑是最大的,比尔·奥古斯特是戛纳电影节为数不多的“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而王家卫则是法国影迷心中的红人,还担任过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全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比尔·奥古斯特进来水准已经大不如前,在《情天未老》之后就没有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而王家卫也被许多人指责现在的他只剩下了不断地重复,《蓝莓之夜()》在戛纳也是恶评如潮,国内记者甚至给他只打了称得上及格的6分。 乌里希·费尔斯伯格更多的资历来源于他与文德斯的合作,而熟识以色列演员,剧作家的吉拉·阿尔玛戈则更是没有几个,桃井薰对日本电影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但是恐怕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也还是不够,她是上海电影节的老朋友,也许这次只是来尽朋友的义务而已。 至于陈冲和霍建起,恐怕不需要我们介绍太多,知名度有,但分量还是不够。而亚洲新人奖的四位评委乌利希·格雷戈尔、布哈达布·达斯古塔、郭在容、胡雪桦、秦海璐( 听歌 blog)的分量更轻,除了郭在容之外,其他三个人估计只有圈内人才能了解,胡雪桦彼时执导的《兰陵王》在实验性上还有一些探索,可是《喜玛拉雅王子》连一个三流的商业片都称不上,好在还有因为《我的野蛮女友()》而被国内电影导演熟知的郭在容,不过如果不是《女人不坏》在上海电影节做宣传,不知道他能够出山的可能性还剩多少。起码去年这个单元还有何平、阿彼察邦和行定勋,他们多少还能为年轻导演把脉。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