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人影事:
1.香港电影怎么了?
香港文化评论家林沛理近日在《南方都市报》中撰文提出“香港电影怎么了”的疑问,“刚结束的香港电影暑假黄金档期几乎全是好莱坞的天下……港产电影本来以为避开暑假的强劲对手,可以在假期后取得比较理想的票房。可是,残酷的现实是香港观众对本土电影仍然不屑一顾——最近三套在暑假之后上映的港片《第一诫》、《十分钟情》和《大四喜》首日票房总和只有约3万元,平均每场收入约300元,每场观众只有6人。究竟香港电影出了什么问题?”
林沛理所提出的质疑,其实在近几年已经不断的有人提出相似的质疑,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所出现的香港电影的相关现象,无论是影人影事或者是DVD方面,则无意中成为了林沛理的质疑的注脚,不知该感到可笑还是感到可悲才好。
首先是即将在10月10日开幕的香港亚洲电影节(是从南韩电影节发展而来的)上,小成本的文艺作品《渺渺》及《亲密》分别成为其开幕片与闭幕片,此外还有张之亮导演的新片《车票》及彭浩翔(blog)导演在14岁时执导的短片在电影节中展映。《渺渺》与《亲密》分别是程孝泽(此前的说法是王嬿妮导演)、岸西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该电影节的对于新人的鼓励似乎呼之欲出,但却几乎没有在在四五年前出道的中生代导演的影子,即使资格相对比较年轻的彭浩翔,展映的也是他在年少时的实验片。而再回头看近几年来尽管依然涌现出一些新导演或者新演员,但大多数都如昙花一现般。我们常说香港电影业中的新人断层严重,但是否反思了是因为我们的电影产业的现状无法支撑起这群新人的磨练与发展呢?
暑假档时港产片纷纷避之三舍,而选择在市道低迷时期纷涌上映——在此前不久才刚谈过这种惨烈的状况,如今,又有一部港产片加入了这场异乎寻常的票房争夺战,即邱礼涛导演的《同门》,将在10月30日上映。《同门》这个片名让人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但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的反讽,在十月份有大约15部华语片在香港市场上映,平均每周上映三部,票房胜出者毕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是成为了陪衬。想起人肉天平的比喻,也想起前文所谈到的《第一诫》、《十分钟情》及《大四喜》三部华语片同日在香港上映,三部影片的首映票房之和仅是三万港元(《第一诫》开画只有6千港元,另外两部也稍微超出一万)。固然,十月份上映的十多部作品,不会都像《十分钟情》、《大四喜》等这三部作品一样票房最终只有二十万港元左右,但华语片在香港的市场已经比较低迷,多部作品一起争夺更是雪上加霜。而对比其在暑假档时的退避三舍的行为,这种集体性的“自相残杀”更是可悲。
再说DVD发行方面。北美与韩日地区往往都是在影片上映三个月到半年才发行其正式版的DVD,香港电影发行港三区的正式版也往往是在影片上映的两到三个月后,如近期的《投名状()》(blog)、《蝴蝶飞》、《深海寻人》、《文雀》等,只是六区因为盗版的猖狂等因素往往是在影片上映十天到半月就发行正式版DVD。而在本月底,将发行《内衣少女》、《大四喜》两部刚上映不久甚至还没有下画的影片的港三版DVD,尤其是后者《大四喜》,9月4日开始到现在,影院还没有下画,却已经传出将在9月30日发行DVD的消息——大有向六区看齐的趋势。港产片的逐步“大华语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连DVD发行也要向六区靠拢,这将无形中加剧了港产片与华语片之间的边界移动直至消失的步伐。
在那篇质疑文章的结尾,林沛理表示,“如果《无间道()》是香港电影对香港人身份的沉痛反省,《功夫》就是周星驰()对香港电影文化的热情拥抱和由衷歌颂……反观他今年拍的《长江七号()》,瞄准的却纯然是内地市场,他试图透过对贫穷以及穷人的美化和浪漫化来讨好内地观众,在香港观众看来简直是味同嚼蜡”、“当香港不在香港,香港电影变得没精打采,有气无力,又有何稀奇?”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