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台湾电影将被大华语片所吞噬?
既然大华语片已经是如今的大势所趋,那么,台湾电影是否也会被其所吞噬而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呢?就目前的情势来看,有台湾电影人参与的大华语片将会越来越多,但在五到十年的时间里,台湾电影还不至于被吞噬。
首先,政治与文化的因素是其重要阻力,尤其是前者。台湾电影能够进入内地市场的往往是以内地为主导的主流电影,或者是以香港为主导的合拍片,前者自然不必多说,后者也随着内地市场越来越是重点而不得不舍弃了很多元素以求更大的市场认同(但不一定是影片自身的价值),这些作品也都努力的将台湾本土元素减少到最少,如今年朱延平导演的《大灌篮()()》,除了几个演员之外基本上难以看到台湾本土化的元素。另外,内地的电影审查制度也是对台湾电影的很大制约,像台湾电影主流中的大谈政治现象或者以情色(甚至是同性恋)为卖点这些,在内地审查中都是比较敏感的。
其次,本土特色的保留是本土电影生存的一种策略。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吴思远在谈香港电影时说到,“没办法,盗版光碟满街都是,好莱坞又打遍各地,把观众胃口养得又大又刁,电影制作路线不调整,根本没法子竞争。未来之途只有大幅拉高影片的质量与规模,与西方做硬碰硬的对决,要不就得采差异化策略,端上好莱坞做不出来的菜色,才有一搏的机会”,这话对于处于大华语片趋势中的台湾电影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毕竟在内地、港台的两岸三地电影制作中,内地处于上升与主导地位,台湾电影则最弱,想要在如此的背景中生存下来一方面是迎合大华语片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保持一定的本土特色,就如当年韩国电影的崛起之作《生死谍变()()》,其并非一味的迎合好莱坞,而是在好莱坞大片的外衣中融合入本土化的故事与风格,吸引了本土观众的共鸣。而最近热映的《海角七号》,也没有拍成单纯而平庸的爱情片或者音乐片,而是将复杂的本土文化、历史、民族情感融合在影像的情感中。
再者,香港电影从香港回归到如今的基本上以合拍为主导,经历了十多年的磨合期。台湾电影与内地电影虽然也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情感认同及文化认同,但两者之间依然需要数年甚至上十年的磨合期,更何况,即使是以如今的台湾大部分本土电影而言,其都呈现出与香港电影、内地电影很大的不同面貌。
在大背景的作用下,台湾电影的大华语化是其发展的前景,只是这路,还有些漫长着。 阿木(blog)/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