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历史的力量,就是世俗。凡是留下来的东西,什么唐诗宋词,在当时都是最主流的东西。我年轻的时候奔着艺青去过,也奔着流氓去过,后来发现都不合适。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爱看法国电影了,当时就觉得自己太垃圾了,这事儿有点附庸风雅。你真的有感触吗?有几个中国人看的懂芭蕾舞?文化是需要耳濡目染的,对于西方的东西,你只可能懂得原理,会欣赏,但不可能热爱。就好比认一个干妈永远不是亲的。”
不认外国文化当干妈的宁浩,在面对“像昆汀、像盖·里奇、像萨布”的说法时,笑言并不介意,“人都有学习的过程,像盖·里奇是抬举我了。至于昆汀,我觉得美国文化、意大利文化和中国文化很像,都是不折不扣的杂糅文化。而且昆汀他们那一套也是荒诞派,追根溯源,可能都学的是莫里哀。”
自称“粗俗”的宁浩,最不喜欢的是千篇一律的东西,所以他的邮箱是“讨厌北京”的全拼也不足为奇,因为“大都市都差不多,走到哪儿都是石家庄”。
控制派:只做导演该做的
当被问到,是否《石头》的成功,规避了宁浩拍片的更多阻力时,出乎意料,宁浩说:“我一直就没觉得拍片、找投资是阻力。没人给我投资拍电影,这太正常了,凭什么人家拿几百万给我拍电影?我很少出去谈投资方,很少把时间拿出去经历那些挫折。我是个导演,不是制片人,我只做导演该做的事。”
宁浩说,对于投资,他的办法是等待。“就像每年卖车的都去车展一样,我参加每年香港的广交会,支个摊卖剧本。拍第一部片子《香火》时,我谁都不认识,自己投资了十几万,是我之前拍MV和电视剧赚的钱。后来,有人看了《香火》,给我投资拍《绿草地》,刘德华( 听歌)也是看了《绿草地》才投资拍的《石头》。”
当事业像个雪球滚起来的时候,宁浩说,他愿意把可控制的东西都放在自己身上。“这样的坏处就是事无巨细。可我就是个事无巨细的人。”所以宁浩说自己不适合做领导,更适合做个手艺人。
坚守派:能不能打出油 要看挖井有多深
采访将近尾声,当被问到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宁浩从山西一路走到北京,又在世界面前发出了更大的声音时,宁浩想了想:“最大的推动力,可能还是表达欲。我有话说,喜欢和人交流。但交流必须要找一个媒介,所以从最早的画画到现在的拍片,都是和表达有关的工作。”
宁浩很感谢北师大的那个成教培训班,但是说到现状又有些伤感:“现在那个学校不办了,对育人来说可惜了。可能有很多人,他需要的只是这个机会而已。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设立高门槛,给每个人机会,大家都能来学习。”
但为什么“在得到机会的很多人中,只有宁浩能脱颖而出?”“坚持很重要。人所有的成本就是时间。就跟打井一样,挖得浅,就只能挖一堆坑,连棵树都种不成。但只要你认准了去挖,就能挖出油来,挖不出油还能挖出煤,或者挖出水。挖到多深就会有多大的价值体现。但打井之前也要先做测试。我当时想,坚持到30岁,如果还拍不出电影,那我就不拍了。可是30岁以前,我做到了。”
至于会不会有一天纯商业片拍腻了,尝试“作者电影”,宁浩说:“说白了我不是个诗人,我这片土地只能打这口井,挖不出煤来。”
撰文/王紫 编辑/韩莹 摄影/王同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