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说到电影
当Channel 4的电视电影主管塔莎·鲁思听到Film4的凯特·辛克莱尔读了一本十分出色的小说,虽然小说尚未出版,他们己决定要取得这个故事的电影版权,也随之安排了编剧及监制见面讨论相关事宜。鲁思对编剧西蒙•布佛伊的经验及改编技巧十分有信心,相信他一定能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而布佛伊也十分喜欢这个故事,立即答应出任编剧一职。“我相信很多西方的电影爱好者从未看过书中描述的印度,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但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夹在中间的则力争上游。”
西蒙•布佛伊指出改编这本小说有两个重点:第一,主角如何能排除万难成为百万富翁的童话故事;第二,带出主角每个不平凡的经历,如何成就了他非一般的人生。布佛伊坦言改编比起原创剧本更有难度,因为他要保留故事神髓,又要改动为大银幕版本,同时要对原著负责任。“整个故事由12个小故事组成,可是有些故事内容是不相连的,所以改编时还要考虑如何将它们顺畅地连结起来,真的考功夫呢!。”他相信描述贾马尔上电视游戏节目,然后将那些小故事穿插其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将浪漫、喜剧、街头帮派等等元素结合起来。布佛伊亦为电影改了另一个名字《Slumdog Millionaire》(译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个戏剧性的名字,大家都十分喜爱。
导演上任
剧本准备好后,就要找合适的导演,他们一想就想到丹尼•波伊尔,当他们把剧本送到他手上,他便立即答应了。波伊尔与布佛伊亦合作无间。“波伊尔十分清楚每个场景的节奏,我很惊讶他尊重电影剧本的态度,基本上他不会大量改动剧本,如非必要也会和我商讨过后才作出适量的改动。”波伊尔执导时亦以布佛伊的剧本为本,他深信在紧迫的制作时间,必须对剧本有足够的信心。就是这种互相支持及信任,令整个拍摄及制作进行十分顺利。
西方人看印度 – 文化冲击
监制克里斯蒂安·科尔森认为由一个西方的制作团队来拍摄一个印度故事会很新鲜独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当地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如萨姆·门德斯在《美丽有罪》描述居住在郊区的美国人的寂寞,又如李安在《理智与感情》描述英国女人的感情世界,因为我们通常看不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唯有作为一个旁观者才可以不同角度去探索。”
摄制队的到临当然带给当地人很大的冲击,但摄制队本身也身受很大的文化冲击,他们从未感受过孟买的活力干劲。“我从未到过印度,只是父亲从前曾在这里战斗过,从他那里听了不少关于印度的事物,令我心神向往。刚到达时,这里贫富悬殊的情况以及科技的发达令我十分惊讶,这里有领导世界的核设施却没有公共洗手间,正是印度与别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挑战在等着你。”波伊尔笑说。通常电影真正拍摄的场景与剧组之前想象计划相差不远,可是在印度,现实环境往往与想象有很大差距,一早拟定的计划未必可以实行,反而要随机应变。
“我18岁时曾到印度旅游,二十年后回到这里,一切已变得不一样,我要透过阅读报纸及四处看看去认识今日的印度。”编剧布佛伊说。“你常可以在报纸看到有趣的故事,多加探索便可激发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