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和导演的那些事儿
顾长卫是我的好朋友
记者:在你演过的这些电影里,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哪一部?
张静初: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孔雀》,没有《孔雀》,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些。也许会有别的,但不会有这些。
记者:总是传你和顾长卫导演的绯闻,真相是怎样的呢?
张静初: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呀。顾导演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连剧组的司机都说,他们跟过那么多剧组,都说你们有个很好的头,觉得顾导的剧组是最平等的。
我为什么懒得解释,就是人们总是带自己的愿望去解读,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看见别人特别好。别人成功了,会认为她有心计,她有关系,她运气好,人们不愿意去相信,你是靠努力,既然人们不愿相信,你就不用解释。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记者:你和顾长卫是因为《孔雀》而认识的么?
张静初:不是,我此前就认识顾导,帮他做过些文案。一开始剧组来找我,就知道是顾长卫导演,但不知道是《孔雀》,后来才听他们说的。当时女主角海选了一千多人,但我碰到的来试妆的,有十几二十个人吧。
记者:和章家瑞导演合作过多次,他称你们之间是“革命情感”,你是怎么看的呢?
张静初:章导人很好,我们沟通也得好。他能看到我看不到的自己。他找我演的角色,我都不能错过,因为没有人会找我演那样的角色。
记者:你和众多大导演合作后,回头再和章导合作,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静初:没有啊,我觉得我自己都没有改变过。而且合作的不管是什么国家,不管多么有经验的多么知名的,其实都挺朴实的。一直喜欢和他合作,就是喜欢大家一起谈剧本。《红河》最初在北京,后来到云南又谈了段时间,就觉得很开心。
记者:和香港导演合作怎么样,看你现在接了很多香港电影?
张静初:香港电影现在是走势差一些,但制作却很好,他们的叙事手法和节奏多很好看。比如说《门徒》,其实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很商业化,但导演都是很专业的,我觉得香港电影没落其实是从市场角度来看,现在这些片子收个七八百万就很高了。
记者: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大家很关注。
张静初:这个片子很难演,我在里面演的是个被动的角色,是家庭暴力的牺牲者。有一处戏,拍了很多遍都没过,后来自由发挥,就好了。许鞍华导演特别能激发我们,她留给我们很大空间。比如她是我和合作过的导演中年纪差不多最大的,但是她谦虚得像个学生,她总是说:“我也拿不准啊!你们不要演太多版本,你们演的第一条我才有判断力,第二条我就分不出好坏了……”
读了导演去拍戏 本来要考中央美院
记者:当初是怎么选择读导演系的?别人说你是“才女”。
张静初:我不算“才女”。其实刚到北京的时候,我本来是要考中央美院的,但后来发现自己画画的水平不够,离美院的要求差得较远。就想着一定要考上一个大学,北影、上戏都行。然后觉得北影的编导比较合适我,那时候人都不知道中戏是干嘛的,比如你打出租车说去中戏,他会问,你是唱什么戏的呀?
记者:你以前谈角色的时候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没想过以后朝导演方面发展?
张静初:暂时没有仔细的打算,其实现在工作中也和导演接触很多,他们都是一些很好的导演。以后怎么样还说不好,顺其自然吧。
记者:汤唯也是中戏读导演的,很多人在拿你俩比较,你觉得导演系出来的演戏会有什么不一样么?
张静初:因人而异吧。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对于演员来说,角色最重要,再就是遇到让你开窍的导演,如果演员没碰到好的本子也出不来。所以我对奖项一直看得不重,因为它不是一份答卷,没有统一答案。角色不一样,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可比性的,只能说你适合这个角色,把这个角色演得特别好。
记者:《立春》里你的东西因为蒋雯丽的关系被剪掉了?
张静初:没有。其实你觉得《立春》里面我演的能算一个角色么?我觉得在那部戏里出现只是导演创作的一个需要,和《孔雀》里的“姐姐”有一个呼应。我当时只拍了一下午,就是和蒋雯丽在广场见面的场景,只是结尾一点点,但还是有些可惜……
记者:很多人说你有文艺气质,会不会自己比较想演文艺片?
张静初:其实我不喜欢人特别带文艺腔,我觉得文艺腔更多的是自怜或者自我欣赏。我比较喜欢黑暗的、激烈的,但我也喜欢一些平实的,因为真正的大艺术家其实都是最平常的人。也选择了一些文艺片,是因为它更深地刻画了人物。我喜欢深度的东西,觉得那样才过瘾。
本报记者李培实习生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