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民间纪录片这么近,那么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4日18:31  新浪娱乐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民间纪录片这么近,那么远

第四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海报

  纪录片,一种离观众这么近又那么远的影像形式——不同于一般观众通过电视媒介所了解的新闻专题片,纪录片在创作模式和艺术探索上有着它独特的审美方向,创作者所承担的思考和责任也因此不同。刚结束的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已经是第四届,这个有着人类学背景的纪录片展随着近年界线的不断放宽,向观众带来一批又一批民间纪录片创作者的作品,而由于创作方式的不同,他们所呈现的内容与形式与我们平时的观映习惯显得那么遥远。

  两年一届的云之南,从一开始的“人类学”范畴到现在五花八门的题材,不仅反映了影展自身的开放态度,也体现了民间创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广阔视角,而历经7年的积累,云之南同时见证了的中国民间纪录片创作者的发展之路。

  由于DV的诞生和普遍,这些作者得以运用科技的便利而进行创作,并把观察从身边事物延伸到遥远的场所。拍摄大兴安岭传奇民族“使鹿温克”生活方式变迁的《敖鲁古雅》;记录长白山林区山里人生活的《小李子》;关于九十岁老头老安对生活与自由的热爱的《老安》;记录中国济南一所专为单身老年人服务的婚介所的变迁;关注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两个季节》等等,这些民间创作者关注的题材可谓各有不同,相通的则是其中的社会责任与关怀。

  纪录电影研究者林旭东说,“这些创作者很多都是用7、8年时间去关注一个问题。这个我觉得跟现在中国剧情片行业里金钱至上的状况想比,是非常罕见的”。确实,这些由个人独立创作的纪录作品,无法轻易进入产业链,但也许热情是比物质更能激励人的东西,拍摄甘肃省某村镇诊所大夫的丛峰(《马大夫的诊所》)如是说:“甘肃的生活自2000年就给我留下很深的烙印,所以拍摄是出于我自身的需要,这样的动力会更强大一些。”,从筹备到拍摄完成,丛峰花费了近两三年的时间;《毡匠老马一家》作者查晓原为了拍摄“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人们的生活,更是去了当地小学教了一年书;《家庭恐惧》作者胡新宇用6年时间纪录了家庭内部的日常琐细,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独立创作者都有属于自身的故事。

  虽然这些独立创作往往与主流市场无缘,但中国纪录影像在国际影展却越来越受关注,日本山形纪录片展、法国真实电影节等经常都可见到这些创作者身影。正如本届云之南策划人易思成所说:“中国纪录影像在整个亚洲,它的创作可以说是最旺盛的,而且现在在国际影展上的话,每年都有一个国际性的电影节,会推出一个中国纪录片的专门的单元。”我们希望的是,随着这些纪录片在国际上得到的认同,它们也能够逐渐进入国内观众的视线,这一步,希望并不遥远。

  在下面这个专题里,我们通过采访不同身份的纪录片人来进一步了解近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专题采写/撰文:谭争劼 摄影:关南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