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片主要讲述了陈大河与冬尼亚的爱情、表现一对跨国恋人之间发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经历。同时反映和折射出,两代水利工作者从五十年代开始至今,为建设、治理塔里木河,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二、解放初期,怀着建设祖国大西北梦想的水利学校毕业生陈大河与方文刚一同来到塔里木河,为了解决塔里木河流域长久以来“洪水”给当地群众带来的灾害问题,陈大河与方文刚与当地的年轻水利工作者吐尔逊一起,在英苏村阿布杜拉老人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战天斗地共同修建了维系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命脉的水利工程---大海子水库。在水库修建的过程中他们结识了苏联专家安东诺夫和翻译冬妮娅,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中苏关系变化,苏联撤走所有在华人员时,留下了一套伪造的塔里木河流域水文调查资料。面对分离,冬妮娅毅然选择留下,选择了陈大河,并把安东诺夫给她的真实资料交还给陈大河。冬妮娅的痴情与坚强,感动了陈大河。但这也因此让整个大坝工程背上了“修正主义”的罪名。危难中方文刚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却被迫离开了塔里木河水利建设工地,为了能继续施工陈大河立下生死状,用自己的性命为大坝的安全担保。
洪水来了,陈大河和冬妮亚带着出生不久的小南疆站在了新修的大坝上,吐尔逊和乡亲们一起站在了陈大河的身后……塔里木河第一次臣服于陈大河等建设者的脚下。为了彻底治理水患,陈大河与冬妮娅进山寻找新的山区水库时遭遇泥石流冬尼娅不幸遇难。
二十年后,水库大坝泥沙淤积,塔河主干道断流,下游的胡杨和生态急剧恶化。陈大河开始意识到这座用青春和生命修筑的大坝,将在历史的车轮中慢慢的褪色,他给儿子陈南疆留下了记录塔里木河流域完整的水文勘测文稿后溘然长逝。
陈南疆完成学业回到塔河,父亲用生命筑起的大坝因阻断了疏水主河道将被拆除,他站在父母的墓前请求他们的原谅和理解,这一举动遭到养父吐尔逊和乡亲们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已经把这座大坝看作陈大河与冬妮娅的化身,陈南疆与养父吐尔逊以及妹妹贝尔娜的矛盾也越演越烈……
在父亲测绘文稿的指引下,陈南疆与妹妹贝尔娜一起重走塔里木河古河道,寻找着父亲当年留下的一个个河道拐点,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兄妹俩终于被父辈们当年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的激情岁月所感动并相互和解。
2001年,国家作出西部开发的决策,对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
两代水利人共同按下了爆破的按钮,往日心中神圣的大坝顷刻间瓦解,塔里木河河水汹涌向下游奔去,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孕育着新的生命,也渐渐漫过埋葬陈大河与冬妮娅的墓地……
三、故事以两代人在水利建设中的情感故事为主线。
由于故事和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对比较庞杂。我们尽量避免对作为影片背景的历史因素进行过多的描述和表现。
将主要视点集中在两个时空两组人物的感情关系上。
陈大河与冬妮娅的爱情线,陈南疆与贝尔娜的亲情线。
陈大河与冬妮娅,一对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恋人。从他们相遇相识,到相知相爱。力求突出两人爱情纯美忠贞的同时,带出那段跨越二十年的社会历史变迁,以及塔里木河流域在建国后由于人工改造而出现的生态变化和发展。
陈南疆与贝尔娜,从彼此抵触,到相互理解认同,直到最终放下隔阂并肩投入工作。用这条线索牵出现代水利人在对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过程中彷徨忧郁的过程,和他们最终选择沿着父辈的脚印投身于祖国水利建设的感人事迹。
四、基于上述创作方向,我们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叙事把握、具体、真实、质朴。尽量避免有说教的痕迹。
以清晰的叙事脉络,细致动人的情节,磅礴的壮观场面展现故事和人物。
摄影:
表现自然环境和场面时,要尽量使用不同视角,展示塔里木河的波澜壮阔,及治水场面的宏伟壮观。
有难度的场面,双机拍摄。特技模型部分,多机拍摄。
运用关系镜头,突出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场景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可视性前提下追求真实感,强调观众观影时的身临其境……
美术:
一定要朴实自然。
实景为主,场景、道具、服装及化妆都要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再现历史中的人物。
音乐:
突出宏观和微观时两种不同处理。强调地方特色的旋律和氛围,与简洁、朴实的画面相辅相成,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五、以上几点主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先让观众欣赏一个以爱情为主线的感情故事,打动观众。再由观众从他们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水利工作者可歌可泣的经历。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