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中磊于冬:亚洲合拍片需资金扶植 需契约约定(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15:16  新浪娱乐

  王中磊:我觉得井关惺先生这个补充很有意思,因为今天我们论坛也是在讨论亚洲地区之间的电影合作,我觉得契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相信有很多的电影其实都是夭折在契约的过程。其实大家并不是说真的不愿意拍这部电影,但是确实漫长的契约过程让大家非常无奈,非常沮丧,因为有一些很小的观点上的差别。井先生当时的举动让我感觉很有意思,我印象中的日本人应该是非常严谨的,他应该很钻牛角尖,反而井先生在我们四方的会议上,因为他是唯一不进行投资的制片人,他是我们这部电影的发起人,也是跟建新一起来制作这部电影,他一直在试图说服四个方面再有一些环节上减小大家的不同。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电影经过了将近两年的拍摄发行之后,我们其中一个地区的发行人因为他们的市场变化非常大,原来看好这个市场,但是在发行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可能没有预期的很好的收入,变得我们四个投资人,那时候在一起开会的时候我们一起举手决定另外三个方面都赚了钱的公司再拿出赚到的钱补助那个合作人,这个跟合约完全没有关系,很有趣,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当时井关惺提先生提出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公司说NO,好像像一个家庭,像兄弟四个,有困难的人大家说你帮助他一下,觉得是非常好的经验,我很遗憾到现在没有继续用这样的方式拍电影。希望今天所有的嘉宾都可以去感受一下拍电影的过程,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家都不按规矩来办事,但是我觉得电影其实需要一份热情,需要互相的帮助。

  我觉得刚才建新和井关惺分享了他们在合作当中碰到的一些经验,谈到了在亚洲跨地区合作的一些案例。而且提到了几部电影通常都会有日本的合作,有韩国的合作。所以我想接下来请韩国的制作人李治允先生分享,我知道他现在因为很多的合作,所以他已经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办公室,而且已经成了一半的北京人。我经常会在北京的一些餐厅可以偶尔碰到李先生,所以我非常想让他来分享一下他在中国拍摄电影,或者跟很多的制作人合作的一些经验,来谈一谈中国跟韩国合作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李治允:亚洲内部合作也困难重重 反思寻找中韩共通题材

  李治允:我99年到2003年拍了一些合作片,大部分都是韩国的一些工作人员、导演,还有演员对中国市场都不太熟悉,所以我跟他们进行合作。实际上我那时候对中国也不是十分熟悉,我和上海的电影公司合作很多,当时特别信任我的合作伙伴,我们第一部作品就是《上海风云》,我们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成功,我们在业界里面也都认为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成功。但去年拍摄的时候我们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大家合作上面的一些差异。冯小刚一些作品《集结号》我也参与了他们的一些制作,这时候跟我以前的感受完全不同。还有吴宇森导演拍摄的一些作品,我有幸参与其中。通过这些合作从我以前单纯到中国来进行拍电影的想法,特别是通过《集结号》作品的参与,我们觉得应该更多地进行合作,合作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我的想法是,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面孔差不多,文化也差不多,大家都认为很容易地合作,实际上进行合作以后里面困难重重。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理解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非常重要。我做韩方制片人的机会非常多,我在这想跟大家讲的是,我们和大家有一个好的伙伴,交流的问题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消除交流的一些误会,就是这些想法。

  王中磊:今天的嘉宾都是实干家,说的都比较少,可是大家都不满足,希望能够多说一些。因为我觉得你可能不止这些经验,有点保守。你是不是已经有非常多的好的经验,不愿意跟大家分享。

  李治允:我曾经到美国和日本都拍过电影,但是相对来说在中国合作拍电影的机会多一点。最近四年多以来在制作方面找到自己的一些作用,然后发挥这样的作用。其中我感觉最重要的是拍电影涉及到具体的环节,从拍摄的过程来看应该要关注这样的细节。如果我们忽视这种细节的存在,整个过程不太顺利。最近不光是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这些国家之间的具体合作,这种人员的配比比以前更加充分一些。比如说把韩国的电影搬到中国来播放,比如说150万美金到1000万美金规模的电影,在韩国拍的是不错的。这样的经验如果搬到中国的话也有一些不错的合作方案,也有一些实际意义。我在北京也开了一个公司,归根结底通过不断的合作和沟通,最后到剧院跟中国的观众一起看电影,从中再重新反思怎样找到让韩国的观众和中国的观众都喜欢的素材,我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在韩国拍的电影找到一条能让中国的观众也能喜欢的电影。我感觉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沟通和宣传,我也在做自己的各个方面的准备。

  王中磊:里边的名单在座的五位当中四位都曾经跟我有过合作,而且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还有一位是今天新的朋友,我刚才拿到介绍的时候一直以为他是女士,实际上我见到他以后他是一个很帅的男士。朱利安.阿尔坎特拉是来自亚洲另外一个非常大的电影国家,就是印度,可能非常多的人都看过印度的电影。希望朱利安.阿尔坎特拉讲一讲跟中国合作的经验?然后再讲一讲印度电影对外合作的经验。

  朱利安:电影融资渠道更趋广泛 电影繁荣需要国家支持

  朱利安-阿尔坎特拉:非常感谢,你发现我是个男士,不是个女士,希望你不要太失望。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印度的电影,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片国,去年已经超过1300部片子,但是大家还有很多不了解印度的地方。大家说印度的时候就会说歌舞片,大概三个半小时那么长,只能带着东西去吃才能看下来,这是大家的误解。在印度电影当中可以做26种语言的电影,印度的电影制片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我们最近以来发生了最大的变化,就是印度越来越跟西方有更多的合作,这是十年以前蓬勃发展起来的。我们已经制作了很多的影片,印度的政府也是慢慢认可到印度电影制片业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这是非常具有重要意义的。不仅仅是在电影制片方面越来越规范,在发行方面越来越规范,在融资方面可能会非常灵活,可能根据法律没有办法投资做影片,银行以前也不可以去借钱。而现在这些电影融资渠道越来越广泛,如果说你看过去的历史变化的话会发现,不光光是印度电影的规模在变化,而且数量也在急剧地增长,这是因为印度现在也开始不仅仅是只关注于国内的市场,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全世界,比如说中国,而且也慢慢需求更多的对外合作。多年以来印度在选择海外市场方面,眼光也是非常的独到和敏锐。像一些居住在海外的印度人等等,在英国、美国都有很大的市场,像澳大利亚、南非也有很大的市场。所以我想听一听在这边中国的制片人,他是否也关注海外的华人,为他们来制作电影,我也想通过这样的论坛了解这一点。

  谈到变化,印度这个国家本身制作了很多精彩的电影,但是在合作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间,对外合作部大,因为在全球大家讲的故事都是一样的,要么就是爱情故事,要么就是人性,要么就是动作片,但是做这些影片的风格却是根据各地都有一个因地制宜都不同的,因为各地都有自己的方法讲故事,所以让印度电影全世界都通是不不行的。现在拍电影越来越引用西方的模式,很多都是有规划的一步一步来的,然后拍的整个的期间持续的时间会短一点。所以谈到印度电影的对外合作,大家去看印度电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到印度来一个喜欢的地方,然后这个故事还有周围的环境使你真正所关注,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一些人到这里来,然后在这里拍好之后走掉了,这是一种合作。另外一种就是更加紧密的合作形式,就是人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一起来工作,不一定讲印度发生的故事,可能在讲其他地方发生的故事。可能有些电影在印度市场很大,但是是在其他市场拍摄的。而且印度的游客到其他地方去,别的国家的人非常欢迎,所以这种意义上的人的合作是我们谈的合作,现在已经慢慢开始了,现在播下了真正合作的种子。最主要的能证明的方面,就是几年以前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合作条约,现在有了合作条约,像德、英、意大利都有合作条约了,这是实际合作的根基和依据。而印度的合作跟其他地方来讲,不是说以钱为动机的,无论是英国还是印度,不是说从印度政府那里拿投资,不是这种意义的合作。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很多的电影人,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也是很难真正地繁荣,真正地拍出来他们想拍的电影,因为资金是大问题。而在印度每个影片是好是坏由市场说了算的,所以这电影必须是大众喜欢的电影,必须是好电影才能够成功。所以现在大家看到了,有的时候是一种平衡,有些时候是一种抗争,一方面是创意性,一方面是商业性,这两者总是时而争斗,时而相辅相成。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是很好的例子,这是非常完整的故事,有英国的导演,英国的作家,还有英国的制片人,还有英国的编导,所以说其中有很多合作的元素,这样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有印度的演员,其他的工作人员,这样大家觉得这故事可信,所以说这种合作一方面是外来的这种眼光把内部特质以非常新鲜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给国内的人非常大的帮助,否则这个故事呈现出来这个美不能以最淋漓尽致的方式呈现出来。

  王中磊:朱利安.阿尔坎特拉非常好地介绍,他比刚刚前几位嘉宾用的时间很长。我看时间表,这时候应该是刚黄建新讲话,现在已经到了第四位嘉宾。但是我还是很有兴趣想知道印度的电影,我们以前在中国看印度电影的时候都是被翻译过来的电影,所以小的时候我们都认为印度人也讲中国话,现在我们知道他们讲别的话。印度的电影正确在电影当中的语言是印度的母语还是用英语来讲?通常的印度电影。

  朱利安.阿尔坎特拉:应该说两种都会有,各种情况都会有,随着电影越来越发展,观众他们越来越成熟,而且越来越开放。

  王中磊:于冬先生也是做电影发行,中国跟印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人口非常多,尤其有很多居住在世界各地,比如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在北美有很多的中国人在那边居住。其实他们也是很大的电影市场,因为他们需要看到来自于自己国家的电影,因为那种文化给他的感染力会更加强大一些。我刚才听到朱利安.阿尔坎特拉先生谈到很多印度的电影公司刻意为他们拍摄这样题材的电影,而且很积极地对这方面的市场进行开发。我非常想了解,他们只是在拍摄这样的电影,还是说在那些地区已经开始建立电影院去发行印度电影?在世界很多地方有印度人,你们也是很敏锐敏感地把这个市场利用起来。是在那边建立自己的专门电影院线,还是有专门的发行公司针对这部分人群?

  朱利安.阿尔坎特拉:对的,有这些专门的公司,这些公司有的非常成功,他们赚很多的钱,单单关注这些在海外的印度人,像在英国,像在美国专门针对这些人就非常成功。大家可能知道,如果一个影片只针对这些市场的人的话,他的受欢迎程度是受限的。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讲这非常便宜,用廉价的方式把这些影片投放到当地的市场。还有一个非常有帮助的事情,那就是印度人不管他们住在哪里,他们非常喜欢看电影,看一次看两次,喜欢的电影就会看好多遍。而在美国或者西方的很多人,明星的光环慢慢消退,不能单靠名人,印度这一点非常特殊,非常的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这个人是印度人喜欢电影的话,他们拍的电影不论是在哪里他们都非常喜欢看,一定要追着看。通过针对海外人的市场,这些人哪怕是在西方的市场他们只拍印度电影,他们的这些影片在当地的影院也是只放印度影片的,他们对电影非常的忠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他们把看电影本身当做是跟本土相联系的一种方式,所以跟本土连接的方式也成为他们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发行印度电影的时候,比方说海外本来他们的市场没有这个电影,可能他们只能去看VCD,现在就不一样了。可能印度当天上市发行的时候,他们在英国就看得到了。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