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6日上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红旗飞舞,红灯高悬。在国旗班年轻英武小伙子的搀扶陪同下,5位农村老太太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她们是“沂蒙六姐妹”中的健在者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已故),是受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专程来北京的。此时的五姐妹眺望天安门广场,禁不住心潮滚滚,思绪万千,热泪盈眶,仿佛又回到了做军鞋、筹粮草、送弹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斗的烽火岁月中。
俺们都是村长
孟良崮西北,有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叫烟庄,因盛产烟草而得名,闻名全国的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就出生于这个总共只有150户人家的小山村。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村里的成年男子都随部队到前线了,老弱病残转移到了安全地区,这山村几乎变成了“女人国”。这时,“六姐妹”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和媳妇,她们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为创造战机,在这一带频繁运动,一批批、一队队操着各种口音的部队来往穿插。慰劳部队、安排食宿,需要有人张罗;上级党组织经常下派任务,需要有人操办。没有领头人不行。村里留下主持工作的指导员公方庆,有腿疾,行走不方便,难以完成战时紧急任务。对此,“六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找到公方庆说:“我们都是党员,要是搞不好支前工作,怎么对得起部队,部队怎么打胜仗呢?”公方庆平时就信任这六位识字班的女党员,于是讨论商定,成立了战时村组织,进行了分工。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公方莲任公安员,其余3人当文书、财粮员等职务,共同挑起了全村工作的重任。
一天,有支部队到了村头,她们主动迎上前去,部队的管理员和司务长给她们敬了个礼,“请问你们的村长在那里?”
“六姐妹”格格地笑出了声,齐声爽朗地回答:“俺们都是村长。”
管理员和司务长带着几分惊疑,上下打量着这几个姑娘媳妇。
“同志们辛苦了!”张玉梅豪爽地问道:“有多少人,快说吧!”
战士们需要支锅做饭、安营扎寨。“六姐妹”都办理得顺顺当当,对部队的其它要求,她们也是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地满足。后来部队就传开了:烟庄村有“六姐妹”,都是村长,有啥事,尽管找她们。
火速筹备草料5000斤
“六姐妹”上任的第一天早上,区上通信员就送来了一道紧急任务,要烟庄村给部队筹集草料5000斤,并火速送往指定地点。
“六姐妹”深知任务艰巨繁重。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天天来村里轰炸,乡亲们都躲到山沟沟里去了,再说,敌人多次来村里烧杀掠夺,抢得村里空荡荡的。要想凑足草料,就得翻山越岭,到村外请求支援。
说干就干,她们分了工,找上称,拿起账本,背上绳子,便上路了。那时“六姐妹”虽然年轻力壮,可六个人小时候都缠过脚,走平路还行,爬山越岭就遭罪了。走不动不说,还老摔跤,当时伊淑英又怀着身孕,爬山更困难。在爬思骇岭的时候,山高路陡,大家手拉手往上爬,脚下还直打滑,一不小心就滑倒了,摔出了不少伤。
大家咬紧牙,终于翻过一道道山梁,走进邻近村庄,对乡亲们进行动员。然后在场地上架起称,凑足了谷草和料豆。她们又分别动员邻村和本村的妇女成立了妇女运输队,翻山越岭,把5000斤草料送到了指定的地点。
两天烙出5000斤煎饼
完成了草料任务,“六姐妹”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村里,区里又来了紧急通知,要烟庄村两天之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火速送往前线。
看罢通知,“六姐妹”不由皱起眉头。村里除了军属和老弱病残,能烙煎饼的不过70人。两天内要把5000斤粮食运回来,分到各户,再碾磨烙成煎饼,送到前线,真是太难了。
困难面前,张玉梅鼓励大家说:“前线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咱们绝不能让亲人饿着肚子打仗呀!”她们发动亲戚、朋友、邻村妇女都来帮忙。入夜时分,烟庄村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到处是碾滚磨转。“六姐妹”不但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主动把几十户军属的任务包下了,每人烙煎饼不下百斤。
张玉梅白天分派任务,组织运粮,晚上接着烙煎饼,一天没顾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又加上劳累,晕倒在了鏊子边。大家把她抬到床上,想让她睡一会儿,可她醒过来,喝了几口水,扒了几口饭,又坐在鏊子前。公方莲眼皮儿打架,烙着烙着就睡着了,一下趴到鏊子上,胳膊被鏊子烙出了水泡。她用凉水洗一把脸,又继续烙,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
一连两天,乡亲们眼睛熬红了,人累得筋疲力尽,硬是按时完成5000斤煎饼的任务,并火速送到了前线。
一针一线寄深情
孟良崮战役前后,部队上军鞋消耗极大,做军鞋成了“六姐妹”经常性的任务。有一次,区里连发三道紧急通知,要求5天内完成245双军鞋的赶制任务。
“六姐妹”急忙把任务分派下去,烟庄的妇女们没有一声怨言,都默默拿起针线赶制军鞋。“六姐妹”中的冀贞兰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领着姐妹们打壳子(农村做鞋底用的板料),弄鞋帮,纺线捻麻绳。白天忙了一天,夜深了,她还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
纳完了鞋底,要绱鞋帮了,冀贞兰却犯了难:鞋面布不够了。针线筐里找不到,又翻箱倒柜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合适的布料。她便把身上穿着的衣服前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那是一件新衣服,平时都不舍得穿。
凝聚着“六姐妹”及父老乡亲心血和深情的一双双新军鞋及时送到了部队上。这一双双军鞋,针针线线都寄托着姐妹们对党和军队的热爱,沂蒙山人的深情厚意都纳进了这鞋底里!
冒着敌人的炮火抢送弹药
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六姐妹”又接到了往前线运送弹药的任务。她们认为,运送弹药,任务紧急,危险而又光荣,必须组织精干力量,不怕牺牲才能完成。于是,以“六姐妹”为主,又联络了几名苦大仇深、身体强壮的姐妹,组成战地运输队,开赴前线。
一箱弹药150斤重,一人扛不动,就两人抬一箱。时间就是生命。“六姐妹”冒着敌机的轰炸,迎着敌人的炮火,穿过枪林弹雨,翻越20多里的山路,一趟趟把弹药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奔跑中,她们累的浑身是汗,一个个肩膀压肿了,磨破了,有的摔伤了,脸上流着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六姐妹”运输队的英勇顽强极大鼓舞了前线战士的士气,不少战士握着她们的手说:“大姐,感谢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狠狠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在“六姐妹”的组织发动下,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的乡亲们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粮备草3万多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六姐妹”的事迹在部队、地方传开了,当时的《鲁中大众》最早刊登了她们的事迹。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沂蒙六姐妹”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天安门。四十多年来,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她们,给她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很高的政治荣誉。她们多次受到过江泽民、温家宝、吴官正、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2年,中共蒙阴县委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向“沂蒙六姐妹”学习活动的决定》。十多年来,蒙阴县档案馆将“沂蒙六姐妹”作为名人专题,跟踪立档,她们整套的荣誉证书、事迹、照片、活动资料等存于蒙阴县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题材永久向后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