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课
在姜文的演员履历里,国民党军官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何况这个角色名叫毛人凤。在《建国大业》里,这个特务头子的角色一共有三场戏。“较劲”是姜文几乎人尽皆知的拍片风格,他为自己的角色亲自设计了服装,肩章、纽扣、胸牌,事无巨细,姜文按照手头查阅到的所有资料,最大限度按照历史资料复原戏里毛人凤的那套军装。后来这套服装,成为了剧组服装师设计服装的模板。
拍摄那天,姜文戴着一副墨镜出现在韩三平眼前。“一到现场我说你怎么戴这么个墨镜,他说我告诉你,这是我考证了的。”韩三平说。姜文戴的那副俗称“蛤蟆镜”。“我说那个时候有这么漂亮这么酷的墨镜吗?”姜文二话没说,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麦克阿瑟将军1945年接受日本投降时的照片,姜文戴的这副和照片上几乎一模一样。
姜文的一场戏就是他扮演的毛人凤走进蒋介石屋里,啪,然后敬礼说,“冯玉祥死了”蒋介石得知消息后,闭上了眼睛。
正式拍摄的时候,黄建新在监视器前发现,姜文敬礼的姿势很怪:身子微微前倾,怎么看都不像国民党的军礼。“你敬的这个礼是什么?”黄建新问他。
“我敬的这个礼里头有点日本军礼的味道。”姜文告诉黄建新,他查阅了大量的毛人凤史料,毛人凤毕业于日本军校,他身上带着很多日本训练军官的心理动作,所以他敬的军礼才不同于刘德华扮演的俞济时敬的军礼。
“那天剧组有人统计过,这些明星的戏,也没超过三场。多的也就是五六场。”黄建新介绍说。尽管戏份很少,但是角色的分量,吸引诸位明星做足了功课。姜文、陈道明是抱着成摞的资料书进的剧组。许晴是对着当年纪录片的现场资料,一招一式地模仿着当年宋庆龄在首届政协会议上鼓掌的镜头完成了自己的一段表演。冯小刚扮演的杜月笙只有一场戏,但是为了一个出场走的那几步,冯小刚专门跟张国立琢磨。杜月笙的女儿如今已经80多岁,看到冯小刚扮演父亲的角色后,专门带着50多岁的儿子赶到片场,看到扮上妆的冯小刚,因为觉得太像了,坚持要让50多岁的儿子叫冯小刚“爷爷”。
误会
“别的戏都是演员等剧组,但是我们这个戏不一样,是我们等演员。”黄建新介绍说。
明星是把双刃剑,他们的加盟使得《建国大业》倍受关注,但是分身乏术的知名演员也使得剧组必须配合他们的节奏来完成拍摄。“剧组经常是得知哪位演员明天要进组,然后开始调整拍摄计划,所有的拍摄进度全部跟着明星演员的时间走。”黄建新说。上海科学会堂那个拍摄地,剧组出出进进累计9次。
120天的拍摄周期里,370人的剧组分成三个小组,摄影机一天也没有停止。这样的运作效率是一个纪录。
上海的拍摄是剧组最繁忙的阶段。因为客串明星多,剧组每天都在机场接送演员。每一天,都有演员从上海虹桥机场降落,完成拍摄后再由剧组送到机场,匆匆赶回手头的片场。
一天,当剧组一位担任助理的小伙子再次出现在机场接机时,身穿制服的警察出现在了他眼前。“跟我走一趟。”警察对小伙子说道。
“去哪儿?为什么?”
“公安局。你是干什么的?”
“我接人啊!”
因为剧组每天的接送繁忙,机场的监视器于是记录下了这样一幕:一个熟悉的身影每天很多次出现在机场,四处东张西望。这样的情景持续了20多天。警方不得不怀疑,“你天天接人?!”
小伙子被带到派出所值班室,警察了解清楚原委,双方一笑而过。“释放”的小助理后来又每天出现在了机场的“电子眼”里,依然东张西望。
援手
“这些人物都是大人物啊,你像宋庆龄哪怕一场戏她在她的公馆,司徒雷登哪怕一场戏他在他的大使馆,斯大林一场戏他在俄罗斯,他不可能说我们就在一个小房子里,咱们哥几个就三居室就干完了。”韩三平说《建国大业》一共拍摄场景86个,几乎没有一个场景超过三场戏,有六七十个场景就是一场戏。
“黄建新在这边拍,或者我在这儿拍,他们转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今天在这儿拍,明天就必然必须在那儿拍,那你怎么办,谁耽误得起?!”韩三平说。《建国大业》的导演阵容因此随即扩大。
全片之中,有一场高潮戏是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前,在南苑机场举行了共和国的第一次阅兵。刘烨扮演的战士突然出列,面对带领红军走到新中国成立的毛泽东,激动得难以自控:“我代表活着的、死去的红军战士,给毛主席敬礼!”回礼之后,面对着眼前的阅兵队伍,毛泽东眼角滑下一行泪。这场戏的导演是陈凯歌,尽管只有一场戏,看现场、选场地,选外景地,组织群众演员安排道具,陈凯歌花了10多天。
在片中还有一场戏,是政协会上,毛泽东和一群妇女代表一起讨论国旗方案,然后合影留念。这场戏的导演是冯小刚。片中关于民主人士在香港的戏份,就交给了如今和黄建新一起创办“人人影视”公司的香港导演陈可辛。陈可辛北上之后,拍摄的第一部商业古装大片《投名状》票房超过两亿,影片的出品人之一,便是韩三平。
“当时李济深、蔡廷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暗杀,都隐蔽在香港,香港成了一个民主党派集中之地,有很多戏就拍了当年的香港。”韩三平说,“陈可辛比我们更清楚,他有香港生活,所以他来拍这个戏,他可以细腻地准备。”
话题
120天的连轴拍摄结束后,黄建新一头扎进了《建国大业》的后期制作。
一天,制片主任叫住他:“你看网上,我给你看个东西。”黄建新一看,是一个门户网站的一条消息,看到那条消息,黄建新乐了。“要买欧美家具,请看《建国大业》。”这是网上的那条消息。
当初在拍摄的时候,剧组的道具师利用自己多年的人脉,找到了很多搞收藏的朋友,片中很多不起眼的家具都有着不小的来头。片中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与孔令侃发生争执的那场戏里,在背景处有一架安静的钢琴。“音都校不准了,钢琴牌子我也记不住,全中国就没几台,这钢琴全中国就没价,他就是一个台湾收藏家私人的收藏。
黄建新介绍,因为《建国大业》里的家具都是上海的很多收藏家拿出来让剧组作为道具使用,都是质感非常好的名贵藏品,识货的行家一看,就立马拿它们到网上做起了广告。“所以现在,这个已经超出电影很多地方了。”
伴随着公映日期如期而至,针对影片很多网友展开了各种盘点,《建国大业》占据的话题越来越多。“这个其实是现代亚文化状态里的基本特征,没办法的,观众有兴趣,每个人都参与,大家都参与了,变成更多更大量级上的一个公众心理的反映。你只能看着,你无权也无能力去改变。”黄建新平静地接受了影片成为话题。
连上数字拷贝一起,1600的拷贝数量正在催生着《建国大业》票房传奇的诞生。尽管各方一致看好,身份多重的韩三平坦言,压力最大的还是票房,他最希望的事情是观众满心欢喜地走到电影院。其实对于自己的作品,他们有信心——尽管是一部献礼片,《建国大业》拒绝了向上面要推荐观看的批文,“把它放到市场去,让市场去检验吧。”
在中影集团的主楼大厅里,有一方人工喷泉。池水不深,清可见底。四年前,韩三平在池里投下了一些观赏鱼苗,悉心看护之下,如今它们全部成年,一尺见长,自由嬉水。中影池中的这些鱼会养到多大,没人能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建国大业》肯定还不是最大的那条。
本刊记者/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