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藤井树
此前我做过很多次任总的采访,但是这一次是他谈兴最浓,心情最好的一次。再过半个月,就要迎来上海电影制片厂的60华诞。这段时间的任仲伦先生,忙且快乐着。快乐是因为上影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身为上影集团总裁兼上影厂厂长,在60年厂庆之际,能够带领上影站上新的历史高度,任总的心情自然很愉悦。
事实上,翻看上影60年的发展历程,恰是一部精华版的中国现当代电影史。上影为中国电影贡献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和优秀艺术家,贡献了无数的荣誉,也培育了无数忠诚的观众。没有人会怀疑上影在中国影坛的重要地位,60年荣耀传承,上影已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制片厂,更是上海文化的辉煌标杆和中国电影的辉煌座标。
站在特殊的历史结点,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上影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上影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60年传承下来的核心是什么?究竟什么是上海电影的传统?什么是上海电影的灵魂?面对新的挑战,上影是否做好了足够准备,有信心一如既往走在行业最前沿?上影的未来,将如何书写?
一系列问题让这次访问从下午两点持续到晚上七点,整整5个小时,任总意犹未尽。上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装在他心里。我们与他一同分享,一同感受,一同展望。以下为任仲伦口述
六十年辉煌
上影的60年是辉煌的60年,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影对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极大贡献。
上影60年,创作生产了近800部电影,其中一大批优秀影片成为中国经典电影。从五六十年代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林则徐》、《聂耳》、《李双双》、《今天我休息》、《红色娘子军》,到改革开放后七八十年代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城南旧事》、《喜盈门》、《人鬼情》、《庐山恋》、《女大学生宿舍》、《开天辟地》;再到21世纪的《生死抉择》、《美丽上海》、《紧急迫降》、《父亲》、《集结号》、《三峡好人》、《大灌篮》、《赤壁》、《画皮》、《高考1977》、《铁人》、《可爱的中国》、《建国大业》、《风声》等等,以及《围城》、《亮剑》、《我的青春谁做主》、《望族》、《沧海》、《神话》等15000(部)集电视剧,这些作品,在表现社会进步,时代变迁和民众心灵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像历史。
上影60年,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的名字汇聚起来,就是中国电影最灿烂的星空,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骄傲。导演艺术家,沈浮,瞿白音,郑君里,陈鲤庭,张骏祥,吴永刚,汤晓丹,桑弧,谢晋,白沉,赵焕章,吴贻弓,于本正、李歇浦、黄蜀芹,史蜀君,杨延晋等等;表演艺术家金焰,赵丹,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石挥,孙道临,魏鹤龄,刘琼,上官云珠,黄宗英,王丹凤,秦怡,舒适,穆宏、李纬,仲星火,韩非,杨再葆,达式常等等;以及一大批优秀的电影文学家,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录音,剪辑,化妆,道具等专业人才。特别是德高望重的电影事业家于伶,钟敬之,叶以群,陈白尘、袁文殊,张骏祥,徐桑楚,石方禹等,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带领上影厂开拓进取,成就卓越。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青年优秀艺术家和优秀经营管理者的崛起与担当,标志着上海电影的继往开来。
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如此卓越的历史传承,使我们为上海电影感到骄傲,对上海电影人充满敬意。
六十年传承
我们也在思考,上影60年的传承是什么?什么是上影的灵魂?我想可能有这么几点:
一是开风气之先的勇气。这是我们上海电影人一贯的作风,求新求变,走在时代最前沿。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当1895年世界最早的电影在巴黎诞生,仅一年后电影就在上海徐园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无数个“第一”诞生在上海: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美术片、第一家商业电影院、第一家制片公司、第一批电影明星都在上海诞生。
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传承了上海电影的光荣历史,产业基础和人才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整整六十年的探索与创造。上影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让人敬佩。比如谢晋导演拍《天云山传奇》,最初还被认为是“反党反社会的大毒草”。因为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人们大多还沉浸在对“文革”的批判中,但是谢晋却把反思延伸到了左倾政治,用艺术解放推动思想解放,并且把思想解放推到社会民众中去,谢导的作品立了大功。
还有他的《芙蓉镇》,既有写普通人的个体命运,更有对“左倾”的直面批判。谢晋始终在告诫我们,对历史要保持警觉。
这种精神传承下来,我们又拍摄了《生死抉择》和《东京审判》。《生死抉择》当年被称为“反腐倡廉第一片”。《东京审判》则是第一次把二战结束后审判日本战犯的历史搬上银幕。原来的剧本并非如此,是把审判当成事件背景,主要讲爱情故事。我们当即决定,聚焦法庭戏,把庭审史实放大,其它戏份能删多少删多少。这种走在时代前沿,开风气之先的创作作风,是上影一脉相传的宝贵财富。
其次,上影的另一个传承,就是对社会变革,以及变革中的人的命运的关注。上海电影有很好的现实主义传统,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包括后来的《苦恼人的笑》、《庐山恋》、《大桥下面》等都是现实主义经典影片。
现实主义电影永远不会老,这也是我们《高考1977》所传承的艺术精神。《高考1977》之所以赢得现实强烈的共鸣,关键是它让人们阅读到了现实进步所经历的历史悲苦与欢欣,触摸到了记忆深处的人性伤痕或情感神经。当时我们定了“风吹草动”的四字创作方针,从一个农场切入,反映大时代,大变革。包括影片的配乐,都是那个年代的旋律,当时的知青人人都会唱的。我是“末代知青”,我哥哥当年回家一边喝酒一边泪流满面唱歌的场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些音符承载了一代人的激情与梦想,《高考1977》也唤起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此外,上海电影还有一个宝贵的精神内核,就是对社会有担当,有身为艺术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上海电影贡献了“国歌”(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1949年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贡献了“少先队队歌”(1961年电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1978年被选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尤其是上影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成为“红色经典”。
这几年,我们也不曾放弃过这份追求。《亮剑》就是我们在当时影视圈弥漫着一派世俗琐碎的风气之下的一次大胆回归。弘扬英雄主义,人物性格鲜明,单纯,符合传统观众的传统审美。我们决定拍摄《可爱的中国》,在银幕上塑造方志敏的形象,是在反复阅读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后的一种心灵净化或信仰的感召。在重视甚至膜拜物质享受,而有些遗忘或忽视精神信仰的年代,呼吸一下英雄气息,感受其匍匐于大地的崇高,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上影60年传承的一个核心价值。
六十年新辉煌
回顾历史,上海实实在在就是中国电影的重镇,其地位难以撼动,其成就令人瞩目。上影六十年的历史光荣,正成为今天再创新辉煌的源泉。
我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上影已经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制片厂,而发展成为中国产业链最完整的国有大型影业集团和战略投资集团。拥有年产故事片20部以上,美术片2000分钟以上,电视剧500集以上,译制电影26部以上,纪录片和科教片10000分钟以上的生产能量。
2008年上影主营收入15.18亿元,净资产15.15亿元,利润总额2.16亿元。与转企改革前的2003年相比,主营收入增长82.89%,净资产增加了7.25亿元,增长91.77%,负债率下降了23.2%,利润增加102倍。去年我们利润总额,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联和院线的票房从2003年的1.42亿起步,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95亿元。2009年将跨过6亿大关。东方发行公司2008年发行票房达4.2亿元。
2009年是我们祖国成立六十周年,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六十周年,同时也是上影的丰收之年。上海电影人创作生产的《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廉吏于成龙》、《马兰花》和《大耳朵图图》等作品,获得电影华表奖,金鸡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十数个奖项,成为中国电影企业中的最大赢家。同时,联合出品的《建国大业》、《风声》、《铁人》等影片,也赢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盛誉。
2008年,上影被评为“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同时被商务部等部门评为“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09年又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这一系列荣誉恰是上影60年传承的最好体现,也是送给上影60年的一份厚礼。
六十年新起点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与日俱增。要问上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上影靠的是行业内最完整的产业链,我们的目标是做全能冠军。所以,打造完整产业链一直是最近几年上影的工作重心。
为了这个目标,2004年上影转企改制时,保留了所有的产业环节。这几年我们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共赢。目前上影拥有4大板块:制片,市场,技术,传媒。3个物理形态:正在建设中的漕溪北路595号上影总部大厦;车墩影视基地;和佘山后期制作中心。制定了3个具体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多元产权,和现代影业集团。确保两大核心竞争力:创作和市场的优势。
创作上,上影坚持多片种繁荣,力求故事片,美术片,译制片,戏曲片,科教片,纪录片等多元发展。因此这几年上影的作品也呈现到处开花,到处收获的局面。像今年就推出了故事片《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美术片《马兰花》;戏曲探索片《廉吏于成龙》;纪录片《上海传奇》等众多作品。
在创作方式上,则秉着“开放促改革,合作促发展”的心态,打开大门,既力推本土导演,又与国内外一流人才进行广泛合作。事实上,在合拍片领域,上影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比如,2005年《伯爵夫人》是中国电影人第一次以投资合拍的方式参与国际制作,分享全球票房和版权。这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2007年,与王家卫合作的《蓝莓之夜》,被认为是国内电影企业第一次投资外国电影。2008年与美国环球公司合拍《木乃伊3》,是中国电影企业首次与美国著名公司合作的顶级商业大片,有着创纪录的意义。并不断与王家卫、李安、贾樟柯、陈可辛等众多一流电影人合作,获得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收获。
通过全体上影人的共同奋斗,上影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上影建设一个产业链完整,多片种繁荣,创作生产能量领先,市场占有率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中国现代影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正在实现。
194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开始了艰难与光荣的征程;2009年,上影人站在刷新的起跑线,任重而道远!
链接一:上影“第一”
1952年,由汤晓丹导演的《南征北战》是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
1953年,由桑弧和黄沙导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
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影片。
1958年,由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
1959年,由郑君里导演的影片《聂耳》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1962年,由桑弧导演的《魔术师的奇遇》是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
1996年,上影高级工程师晏仲芳因发明电影特殊效果闪电灯,获得第68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技术成就奖,他也是中国获得奥 斯卡奖的第一人。
1999年,由张建亚执导的《紧急迫降》是中国第一部大量采用三维数字动画制作技术拍摄的高科技电影。
2002年,开设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多厅电影院———永华电影城
2005年,《伯爵夫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拍片。
2006年,中国电影第一次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三峡好人》
2007年,《蓝莓之夜》是国内电影企业第一次投资外国电影。
2008年,《木乃伊3》是中国电影企业首次与美国著名公司——环球公司合作顶级商业大片。
链接二:数字化“上影”
1个目标:产业链完整,多片种发展,中国一流、有世界重要影响的大型影业集团。
4大板块:制片,市场,技术,传媒。
3个物理形态:新上影总部园区;老上海影视和休闲基地;佘山影视高科技制作中心。
3个具体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多元产权,和现代影业集团。
2大核心竞争力:创作和市场的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