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可辛:《十月围城》很商业,但也最接近观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15:28  新世纪周刊

  “我们做电影的人一定得有骨气,我们的腰杆要站直,那就得电影赚钱。”

  ■本刊记者/余楠(发自香港)

  《十月围城》是陈可辛在内地和搭档黄建新、于冬组建“人人影视”公司之后的开门大作,他从不讳言这部动作大片致力的商业诉求。但也正是因为陈可辛的监制身份和个人品牌,《十月围城》并不单纯只是一部票房传奇那么简单。

  陈可辛在香港的公司位于九龙官塘,杜琪峰、刘伟强的公司也在附近。这是香港有名的工业区,也是老电影区。陈可辛在八楼的办公室里,最别致的摆设是那些各大电影节的奖座——一路打拼至今的若干大奖一字铺开,站满两侧。透过落地玻璃墙,并不难发现它们。但是走进他的办公室,房间里的长条沙发就将它们挡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到。最容易看到的是窗外的维港,那是香港人引以为傲的地标,也是令他们四通八达的大海。

  《新世纪周刊》VS陈可辛:最美好的事情发生了

  《十月围城》很早就公布了首映时间,面对今年这么多贺岁片扎堆,这个市场一下火爆到这个程度,你是否感到意外?

  其实老实讲,真的是行外人才会感到意外。因为这些电影不是突然间拍的,拍一部电影要一两年,我们在业内不是闭门造车,我是不可能不看对手的。其实我早就知道今年有那么多戏,因为今年拍戏的分量比往年多了两倍。但问题是,你看起来好像这两三个月里面有很多片子,但其实大部分都在春节。反而我是没想到今年竟然那么少的对手。《刺陵》、《风云》、《三枪》原本跟我们《十月围城》四部戏都是18号上,结果跑了三部。我觉得这个档期也是这几年都没试过的,所以其实我是意外那么少的戏跟我们打。

  我在香港同一天打《新月》,打《阿凡达》,都是18号。《新月》就是《暮光之城》的续集,一天卖了1200万美元。在香港,在新马,我都是三部电影同一天上,那才叫打。

  两年前你的《投名状》和冯小刚《集结号》同台打擂,最终皆大欢喜,都是赢家。

  对,当时就是《投名状》上了几天《集结号》就上。所以这个档期一起上两个电影没问题的,两个电影都能上两个亿,为什么不能有两三部电影?现在我觉得有点太寂寞了,只有我们一部戏。(笑)我永远不太相信那么美好的东西,太美好的事情不可能发生,我怕到时候又会有变化。档期这事没法具体说,比如说你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贺岁档票房那么好,整个圣诞其实没有一天是假期,为什么圣诞却是全年票房最好的一天呢?这个真的很难理解。

  你不觉得其他影片主动退出这场“硬碰”,是出于对于《十月围城》实力的一种肯定?

  其实有时候不是他们自己,是院线的选择。院线决定了你什么时候上片。比如《风云》一直说18号上,它在香港是一部不小的片子,地位很高,因为是香港本土的东西,但是在大陆它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其他的戏,但他们就把自己在香港的地位想成是在大陆。其实《风云》说18号上是上不了的,当时张艺谋跟我们都是定18号,所以哪有这么多院线?《风云》要上可以,人家没厅给你,可能就一个厅,你要不要?他肯定觉得我们不能只上一个厅。所以这些不是片方决定的,是影院决定的。

  能赚钱才能腰杆直

  《十月围城》投资1亿5000万人民币,投资方多达9个,是公司出于分担投资风险的考虑吗?

  其实《十月围城》没有投资风险。这个我不是吹牛,这个戏基本上会有30%以上的利润。1.5亿的投资,虽然要3亿票房以上。内地、港台和海外票房,达到这个成绩我有信心。台湾我有自己的发行公司,我也相信孙中山的题材在台湾、香港都会受欢迎。

  今天拍这样一个1亿多投资的贺岁大片,肯投的大有人在,有9个投资方是因为我不想受制于人。只找一个大老板,你就掉进所有内地民营公司跟导演纠缠不清的关系里。那些民营资本家觉得他投的钱多,就会提很多不合理也很不专业的要求。很多不专业的投资方都觉得自己是专业的电影投资人,开口就说我们是什么影视公司,每天我参加宴会都有人派发名片,一回来就把这些名片扔掉。大陆特别多财大气粗的民营资本家,你还要跟他喝酒吃饭,我是完全没有应酬的,我滴酒不沾。

  专业,是你衡量投资方最重要的标准吗?

  对。做了二十几年电影,我拍片子基本不愁钱,跟银行借都可以。为什么找保利?因为我希望找一个懂发行的人。再去找的其他资源也都是策略性伙伴,包括中影、上海文广、江苏广电,因为它们能在不同的地方帮我们打广告等等。包括湖南卫视、天娱李宇春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资源。当你有了那么多的投资方,拍板决定就还是我们。如果找一个民营资本家,他来了就自以为是,他还去看剧本给意见,我不想这样。我已经不是二十几岁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民营资本家身上。

  我跟内地导演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不希望有这种不专业的钱来投资,我知道我的电影赚钱。很简单,如果你是投资方的话,我说你投一个亿,在18个月里会赚3000万,那你觉得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应该是我是老板。我们做电影的人一定得有骨气,我们的腰杆要站直,那就得电影赚钱。要是你拍文艺片,本来就不赚钱,那没办法,只能找民营资本家了。他就可能找个小蜜来做女主角,那你还谈什么骨气?但我也不能批评别人,因为每一种电影、每一个导演都有他的生存方式,但那不是我的。所以我很自豪,在我做电影的二十几年里面,从来没拿过所谓外行的钱。

  做导演我很难客观

  在片场经常能看到你,你也一直在泰国做着一些后期工作,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角色?

  我确实是个监制。其实监制是不应该每天在现场的,但是问题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的问题,大片永远有大片的症候群。导演有导演的问题,动作有动作的问题……每样问题加起来,你就得回来把关。大陆片头名单上有一大堆头衔都是虚的,可能有人连剧本都没看过就挂上监制的名。我认知的监制应该就是producer,理论上只有一两个,一定是干活的,绝对要知道电影的方向,知道剧情,甚至参与剧本。

  当我做导演的时候,我的技术跟我的技巧受制于我的喜好,我必须拍些我相信的价值观,但是跟观众可能有冲突有矛盾,好像《投名状》。《投名状》其实是一部极其任性的电影,它用了所有的商业包装,明星、大场面、战争、古装、动作、武打,但是讲的故事是非常不讨观众喜欢的,因为它是讲人的阴暗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很压抑,大家都想美好,谁都不想看到《投名状》那样的结局。

  所以我做导演就很难客观,因为我必须要对剧本很爱才能拍,做监制就不一定。好像《十月围城》,这个戏本身就黑白分明,就是讲一帮老百姓突然间收到一个任命,去保护孙中山。当时孙中山还不是国父,大家还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孙大炮”,每个人出于自己的原因,就参与了救国。就像是《2012》这种灾难片,灾难片常常都用前面的一个小时去铺垫每个人物的背景。其实《十月围城》也是一个灾难片的架构,这个戏也有些东西很能抓我,但对我来讲它对人性挖得不够深,但是有一个导演相信这个东西,我就去帮助他完成他的梦想,这就是监制和导演的分别。

  创业作文,不可失败

  《十月围城》作为北京公司第一部作品,是不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成功保险系数?

  作为我的北京公司“人人影视”第一个创业作文,绝对不可以失败。其实十年前我就知道这是个很抓得住人心的商业电影题材,也是我喜欢的题材里最接近观众的一个。其实导演年纪越大,喜欢的东西越不接近群众。大家对《甜蜜蜜》评价那么高,我不能说耿耿于怀,因为我得到了不少好处,但问题是《甜蜜蜜》确实是我的片子里最不挑战知识分子思维的。反而《如果·爱》也好,《投名状》也好,《三更》也好,这些其实都是挖得更深的电影。《十月围城》就是一部没有那么深的电影,所以这个绝对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业题材,最符合创业。我自己也想通过这部电影,把什么是监制、监制和导演的关系,还有跟产业链的架构,以后商业电影的一套体系都在一部电影里面建立起来。包括我训练的团队,宣传、发行、制作、创作的团队,都有一个模式可以复制,所以《十月围城》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十月围城》就是这个模式的第一部电影。我希望把《十月围城》的每个经验、每个步骤都记录下来做一本手册,给公司接下来参考使用。

  听起来《十月围城》的意义会超越《投名状》。

  《投名状》本身是一个很任性的东西。我本身抗拒拍大片,因为片子规模越大,就必须找一个越小的命题去满足我的艺术诉求。所以《投名状》很极端,表面商业,内里很拗。但恰是这个非主流的片子,让我发现原来大陆观众对一些比较挑战的题材能忍耐,承受力比海外观众高,这个对我来讲是很大的强心针。所以我后来决定在大陆开公司。

  做《十月围城》呢,就是两个原动力:一个就是市场,是利益。市场大就生意好,生意好就空间大。第二个,就是你连选材的空间都大。我在香港拍戏,已经知道要讨好这些年轻人,已经做到鞠躬尽瘁,但是年轻人只喜欢官能刺激,你要讲一点点命题的东西他都不要听,我就很沮丧。大陆除了市场大,票房好之外,它还有一批很有水平的观众,使我们在艺术诉求上也能不停进步。前几年我们商业票房不停进步,但必须以艺术诉求的退步为代价,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爱》让人很沮丧,《投名状》让我重拾信心,它让我知道原来你只要拍得好,还是会有人会买票去看,所以才做《十月围城》。

  《投名状》之后,没什么不能平衡

  平衡《十月围城》这样一群明星是不是非常难?

  最难的我做过了,你说有什么比《投名状》更难?那三个那么大的腕,每一个都比现在任何一个腕大,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都是国际大明星,所以老实讲,平衡了这三个人之后也没什么不能平衡的了。但是坐导演那把椅子,又觉得我才是权威,我常常这么说。人家问我监制大还是明星大,还是导演大,我说没有谁大,谁的支票上的零最多谁最大。在一个商业行为里面,你肯定是给你最需要的人最多钱,他的商业价值最高,就肯定他是这个电影成与不成的最关键。理论上他的权力最大。他不行使他的权力,那是他人好,他要行使他这个权利呢,他就绝对是一个有权力的人。

  在《投名状》里肯定是李连杰钱最多,理论上是李连杰权最大,就是这样,不管你老板、投资方、监制也好,谁都没他多,自然他最大,别人都是孙子。有可能他很尊敬导演,那是他的人格问题,但是如果他人格不好,他肯定可以玩死你。没了陈可辛那部电影都还可以继续拍,但是没有李连杰那部电影就没了。没了陈可辛那部电影拍出来不一样,但是那个商品还会做成,只是变成另外一个,但那个永远不是投资方的前提,投资方只要一个产品。

  为《十月围城》争取这样一个明星班底,是不是你最大的贡献?

  我最大的贡献是题材。虽然这个题材是我爸的,但是我对它的掌控还是很强。可能是我家里几代的华侨情节,我们对“爱国”来得比较义无返顾,所以我在戏里面还亲自写了很多比较爱国的对白,那些确实是内地编剧写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可能会抗拒,我听很多内地朋友都说不能出“爱国”,因为你们从小老师都说要爱国,爱国从一个主旋律的东西变成一个强迫性的东西,变得不是自发的,所以你们觉得爱国会很主旋律,但是我心里的爱国真的就是发自内心,因为我们从小没国可爱,所以我们对爱国有种梦想,现在讲出来你肯定会觉得很过,但是在电影里面你会觉得还是恰当的,这个我有自信。

  内地导演和港产导演

  你多次提到电影“好不好”,这个标准怎么判断?

  所有的好坏标准都是主观的,只有一个标准是客观的,就是票房。我为《南京!南京!》和很多人吵过架,我很喜欢那个电影,它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说你连《南京!南京!》都不喜欢,那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好电影。老实说,《南京!南京!》、《疯狂的石头》这几部戏商业节奏计算得非常精准,它没有多余的片段。《南京!南京!》有一个很大的,像是文艺片的灵魂,但拍摄方法是很商业化的。这个电影要是外国人拍,讲老外的,在外国早就拿了8个奖了。陆川宁浩、冯小刚,这三个导演是全香港哪里都找不到的,香港没有一个导演能拍得出《集结号》、《南京!南京!》、《疯狂的石头》或者《风声》,我觉得这几部电影已经做到电影的极致了,就是既商业又有艺术成分。

  但是绝大多数内地导演做商业片,玩不过港产导演。

  你要明白,大陆的导演都是从国企出来的,他们的传统都还没有丢弃,改革开放30年,电影的改革开放其实不到10年。大家还是就在制片厂里面领每个月那几千块薪水,对他们来讲就够活了。你看张艺谋导演,他干那么多活,你再看他穿的那些衣服,他也不是一个很浪费的人。这是一个美德,同时这个美德也使得他可以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因为他没有生活的压力。香港生活的压力是很大的,小孩上学、交租等等,拍卖钱的电影都不够活。所以香港导演一直生存在这个大压力里面,就得不停地去变通。人是很有弹性的,真的逼他的时候他什么东西都能做的。我也不觉得香港导演会比内地导演有多强,很多内地导演的变通能力和理解世界电影文化和语法的能力是很高的。

  我看了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的片花很惊讶,我很喜欢他《三枪》的片花,我觉得他恶搞得很聪明,不像王晶那种,完全不像他拍的东西,所以我很期待。

  张艺谋近年来连续几部商业大片探索都饱受争议。

  不管大家怎么争议,这个人的地位已经留下来了。票房好是硬道理。这不代表我很喜欢他的戏。张艺谋导演是最早走商业路线的,他的那套美学放在商业电影上,其实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因为我觉得他摸不清商业电影这个艺术,商业电影也是一种艺术。我觉得张艺谋还抓不到商业电影的重心,他是用了一些很表面的东西。所以他前面几部商业电影我很不以为然。但那几部电影也是很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他就做了经过那个步骤的领军人物。这个东西谁来做谁就会挨骂,只是是他坐在那个位置,所以我还是很尊敬他。

  不弃港片  莫分“北上”

  之前你谈到,您个人不觉得《十月围城》是一部港片,你为什么这么说?

  我的意思不是说它不是一部港片,我只是说我们为什么还要分港片不港片?《投名状》算是港片吗?香港人说不是港片,我说《投名状》还不算港片那什么算港片呢?香港有另外一套,香港那套就觉得你们都“北上”了,你们都放弃了香港电影。我说我没放弃香港电影啊,我是香港人,团队有香港人,它就是香港电影啊,我们在哪里生存它都是香港电影啊。这个是站在不同角度讲香港电影这个命题,你说什么叫港片?在香港拍的才是港片?还是讲香港的才算港片?

  当然,因为是合拍,《十月围城》做了一些角色的调配。其实也不是完全因为合拍,因为我们真的找不到一个适合演李玉堂的角色,所以找了王学圻来演,他其实是戏里面最重的角色。整个戏是围绕着他的,别人都是其中一个义士。他是最重的一个角色,他是这个电影里面转变最大、牺牲最大的一个人,他的角色只要变成一个北方人,片子给人的感觉马上就变了一半。包括香港版,我都不可能配广东话了,那样这个戏就很假了。因为我就把这个角色变成广西也好哪里来的也好,只要他不是广东人,《十月围城》的港味就少了。要是你用一个香港演员,它的港味就更重了。

  你是如今公认“北上”发展最成功的港产导演,你自己怎么看?

  我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再提“北上”。因为不再提,就不会再说你是香港来的,到最后,站得住脚就不分你是哪里来的了。为什么山西来的你不说山西来的,香港来的你要说香港来的,没有人每天在说宁浩你是山西来的对不对?所以还是一起做事吧。

  (实习记者石璐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