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争端来源
中美对“电影”的解读难以统一
“我觉得中、美有一点认识不一样,中国从来没有把电影单单当作商品来看,这是一切分歧的来源,美国这次的上诉也是由这个引发出来的。”《中国日报》网站执行主编,研究好莱坞电影多年的周黎明解释说,“中方的角度认为这不是是简单的贸易摩擦,电影在中国还具有宣传意识形态的属性,西方人不知道这一点,所以这个裁决有一点鸡同鸭讲。”显然WTO专家组并没有认同中方对于电影属性的看法。
周黎明觉得,其实中国并不一定要用限制电影进口和发行渠道这样的方法来保护国产片,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方式来达到同一目的:“我们对电影的审查,是可以控制好莱坞电影泛滥的。举个例子,好莱坞的电影进来之前,如果我们提出这部电影2/3的内容都违反审查制度,那这些部分就要删去。”删去2/3后的电影,制片方还有信心让它上映吗?这就难说了。“我听说《黑皮书》好像就剪了一个小时。”周黎明说。
讲述二战犹太人故事的引进片《黑皮书》的删减,其实没有周黎明听说的那么多,但这部电影前后起码少了30多分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女主角裸露和有宗教色彩的镜头自然全部不见踪迹。这部由曾执导过《本能》的保罗-范霍文拍摄,被冠以“谍战大片”称号的电影被成功引进中国,牺牲的是作品本身的完整性。 的确,对于中国目前的进口电影配额制问题和审查制度,这一次WTO裁决并未提及。一位在国有电影企业任职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针对WTO裁决的政策出台,但是“变化总是有的,最近几年不是一直在变吗?”他说,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具有发行进口片的权利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但以后进口这些电影的渠道可能会增多。也就是说除了中影进出口公司外,可能会有新的公司进来,产生新的竞争。
周黎明说,“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每年都有四、五百部好莱坞电影放映,但是华语片照样发展得很好,与好莱坞电影不相上下。我觉得最开放的时候,往往就是最强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