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面前的这个女人不是疯了,便是想找死,否则怎敢说出这样的话。我是那么害怕父亲,他就像顽固的高高在上的君主,只会用震耳欲聋的声音发号施令。在他面前,我甚至连开门和关门都要小心翼翼。即使在餐桌上给他递餐具,也会深感不安。“小王八蛋,长大后你能干啥?”像这样令人无法忍受的咆哮几乎每时每刻围绕身边,说者不厌其烦,听者却变得脆弱异常。但我不敢因为听腻了他在饭桌上趾高气扬的训斥而绝食,我甚至无法表示反抗。因此他那令人窒息的谩骂就像“固定剧目”一样,日复一日在餐桌旁上演。饱受惊吓的孩子要想调节情绪,通常只是胡乱扒拉一口饭便匆匆离开,装作若无其事,就像没胃口或是吃饱了一般。肚饿时,便在后菜园里偷拔一棵白菜充饥。少年的我就是这样想尽一切办法逃避面对可恶的父亲。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父亲每周一次去首尔的中路药局抓药,他的病对我而言似乎是一种安慰。因为,他不在家的时候,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跟你提过“洗手间”对我小时候的独特意义么?我说的是那种地基开阔,头顶上有横梁,墙壁上挂满农具的农家土屋厕所。那儿可谓上吊的最佳场所,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厕所,因为那是我小时候逃避父亲谩骂的惟一可利用的空间。
这样的父亲有一天忽然对我们说再学下去也没用,起因是大哥让他失望了。做了20年村长的父亲有一天突然宣布,为了大哥的学业我们要从南部老家搬到首尔附近居住。但背井离乡的结果却只有失望,失望的火星自然也溅落在我们身上。于是,那一天他对我们说:“看来你们都不是学习的料儿,为了将来好有立身之地,还是早一日去工厂学技术以后当厂长吧。”因此,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的我,初中毕业就辍学,从此开始了工厂生活。
很不幸,为了远离父亲,我首选的“避难所”是海兵队。当时我幼稚地以为“天下最难以忍受的地方便是父亲的家”,于是自愿报名去了以“训练和生存环境以严酷著称的海兵队”。等真的入了伍,才知道那里的压抑和暴力绝不亚于父亲。当然,后来我选择去法国留学的理由也不尽相同。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三星、大宇、现代等大企业,而后渐渐融入中产阶级,这是当时韩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可像我这样一个人,所有学历教育加起来还不够写满一页纸,别说入大企业无门,根本就是毫无立足之地。自卑感加上期望逃避父亲侵害的想法使我毅然决定远赴法国。
其实对于这样的父亲,我既无法讨厌他,也无法憎恶他,因为他也是受害者。在电影《收件人不详》(Address Unknown,又译《打回头的情书》,2001)中,治歆和他父亲便是我们父子俩的自画像。父亲直到现在还坚持每年6月25号给国务总理写信:当时为了国家,他全身几处受枪伤,并十年如一日地承受后遗症带来的病痛,生活亦因此变得意味全无……诸如此类的内容,无非是要求国家再次作出补偿。但几十年来,他不断上访得到的回复只有寥寥四个字:“无据可查!”难以置信的伤感吧?!如若换成他人,早就放弃跟国家理论,自己好好过日子了,可父亲没有。于是他将从国家那里受到的伤害和愤怒一股脑转嫁到我们身上。这就像我人生最伤心可笑的一出喜剧。但最终我也结了婚,生了孩子,这时,我似乎开始渐渐有点儿理解父亲了。如今对这个不幸的男人而言,生活中惟一的乐趣便是有一个当导演的儿子,逢人便说:“知道金基德导演么?他是我儿子,我还没好好教训这小子,他就长大了……”
也许现在的某个夜晚,我应该轻轻推开父亲的房门,听他絮叨关于“6 ·25”的故事,听他解释,让他释怀。然后在清晨的微光中揽住他衰老、孱弱的肩头,像朋友般……我知道这将会是故事最完美的结局。但直到现在,我也没给父亲这样倾诉的机会,因为我还无法释怀。小时候半睡半醒间,断断续续听了无数遍的“6 ·25”故事已令我耳生老茧。那些时间累加起来,应该超过100 小时了吧,总之够了,我不想再给他另外的一小时。
4
我的故事是否已经让你们感觉到我与生俱来的某种懦弱?若再加上自虐和自怜,我相信自己一定是“弱男队”的选手。但这还不足以表现我的懦弱,我知道自己远不止如此。十五六岁时,拿着钱去商店买东西的我总是踌躇再三。拿着1000元买了900元的东西,当店家找给我100 元零头儿时,不知为何,我总会感觉很抱歉。荒唐到不可理喻吧。更小的时候,当妈妈给我100 元让我跑腿时,我总是希望要买的东西不多不少刚好100元,那样我就不用拿回零头儿,也不用看商店主人的脸色了。因为我总觉得那样会招来店家不快。像我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为我劳动(找零头儿)的,不是吗?为此我对去商店常常心存畏惧。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受虐意识的妄想症,是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压制,还是源于他“不要给别人添一丝麻烦”这样的压抑性教育?我不得而知。“不许抽烟!不许喝酒!”直到现在,我还遵照他的命令生活,尽可能不给他人增添麻烦、制造损失,这就像命运的魔咒般箍紧了我。就像我电影中的主人公,男人也好女人也罢,所有人的存在都像是为自怜和忍受煎熬而代言。对别人在人格上、肉体上的伤害我会尽可能地避免……这难道是一种变态想法?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但若快乐源自他人的痛苦,那便是不可以的(因此我宁可自虐)。
5
或许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话题可以更残忍些。实际上从某一层面来讲,有些看上去纯粹的东西是极其残忍的。就像我正在做的一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又译《春去春又来》,2003)中的一个场面:小和尚抓住青蛙并在它身上漆画。这其实是我小时候常玩的一个把戏:将抓住的青蛙涂上色彩然后放在书桌上,我会觉得这件“作品”很漂亮。《漂流欲室》(The Isle,又译《岛》,2000)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一个“虐杀”动物的场面(电鱼)。这些都和我小时候的情绪很接近,是对自身痛苦的转换。你说试图为自己承受的痛苦和烦闷找到发泄口,得以情绪转换的要素是什么?结果难道不是在比自己更柔弱的物体身上泄愤吗?杀死一只青蛙无所谓,而杀死一个人却触犯了大众法律,这是多么混沌的社会原理啊。这种法律是对弱者施加的暴力。从这种角度来看,自杀或是超越法律限度的杀人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即使入狱,即使成为死囚……当然这种境界并没有什么价值……
出版时间:2011.1
著者:[韩] 金基德 郑圣一 等著 范小青 译
开本:32开 字数:387千字 页数: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