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周末:2010年度遗漏 与票房无关的电影(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8日16:06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2010年度遗漏与票房无关的电影(图)
克拉玛依第八小学在火灾发生前几分钟表演的舞蹈节目《春暖童心》,照片上的孩子除了一个烧伤外,其余全部遇难。在纪录片《克拉玛依》中,一位孩子的母亲向拍摄者展示了这张保存多年的照片。 (拍摄者提供/图)

  《克拉玛依》:也许还是怪我们

  ★片名:克拉玛依

  ★导演:徐辛

  ★类型:纪录片

  ★片长:356分钟

  ★出品:中国

  影片从一个5分钟的长镜头开始,长镜头里是一片墓地,这个荒野中的墓地有着美得脱离实际的名字——“小西湖”,这里埋葬的288个孩子,墓碑上都写着“1994年12月8日因公牺牲”。

  2007年12月7日,徐辛拿着摄影机去了克拉玛依,他在那儿没有认识的人,但他知道第二天在那个墓园,他会遇到他想拍摄的人——12月8日,是克拉玛依大火十三周年纪念日。

  摄影机代替每一个观影者的眼睛,默默地扫视每一块墓碑,几乎每块墓碑都有一张照片,每一张照片上都有一张稚嫩的脸。前来扫墓的父母对着镜头开始了主动的倾诉,不需要摄影者向他们提问。

  随后的半年中徐辛又到乌鲁木齐、北京、上海,采访了共计60个当事家庭或幸存者。在最终长达6小时的纪录片里,徐辛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13位受访者的讲述,当中穿插受访者提供的、14年前的影像资料,包括火灾当天的现场。

  国家的抚恤和岁月的流逝,无法完全平缓遇难孩子父母的创伤,“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这样的话是他们怎么样也不能理解的。抚恤的过程里不同的待遇、不同家庭对“解决”事情的不同诉求,使本当同病相怜的受难者之间产生裂隙乃至怨怼,而旁人甚至渐渐地对所有这些“享受”抚恤的人有了不满和排斥……

  一位母亲对着镜头谈到自己曾拨打电视台某个法律节目的直播热线,询问大火处理问题,电话迅速被掐断了,而那档节目从此消失。很多人成为活生生的秋菊,似乎“要说法”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支撑,凝视伤口成为他们缓解疼痛的惟一手段。

  “他们都觉得我们又生了孩子,还可以提前退休,生活得很好。”这是镜头中的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克拉玛依大火之后,这里的人大部分以为自己被遗忘了。

  再生一个和退休的“优待”远未掩盖每一个遭遇横祸家庭的伤痛,这些伤痛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在添加着新的创伤。

  一位少数民族母亲是镜头中第一个失声痛哭的。孩子离世后,她的丈夫跟她离了婚,跟一个更年轻的女孩结了婚,她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生活,每天就像行尸走肉般生活。“你要是敢把我们受的屈辱,拿去给外国坏蛋,展示我们国家的丑陋,我告诉你,我有权没收你的镜头。”这位日渐年老的女人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指着镜头愤怒地告诉拍摄者。她的生活中只有满窗孩子当年的照片、奖状。“我们克拉玛依人都知道友谊馆安全有问题,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过,还是怪我们没有自我意识。”不少的家长甚至只有责怪自己。

  许久没有面对镜头,甚至没有面对过媒体的家长,从箱底翻出了当年的证据,他们不知道给谁看,又怕被现在的孩子看到。

  徐辛并非为了澄清、还原、追责,也不是要呈现所谓命运的苦难,只是怀着“想知道得多一些”的念头去倾听。影片最终表现的,就是人与苦难的相处,更准确地说,是与苦难厮守余生。至于苦难因何而来,作者未必有意思索,但影片中竟也有相当的呈现,只是或许过于深远,甚至无法用语言来概括。

  南方周末记者 李宏宇

[1] [2] [3] [4]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