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贾樟柯:这次不谈电影 心里总想着云南(附图)(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1日17:17  春城晚报
《人物周刊》贾樟柯 《人物周刊》贾樟柯
贾樟柯 CFP供图 贾樟柯 CFP供图
贾樟柯 CFP供图 贾樟柯 CFP供图

  在贾樟柯眼里,云南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2006年的贾樟柯跟2010年的贾樟柯,如果还是一个贾樟柯,那就还拍同样的电影,因为那是我,那是真实的自我。”这是属于贾樟柯对于电影梦想的坚持和信念,“用你自己强大的自我的心理去感受,去发出你认为自己应该发出的诚实的声音,这才是独立”,也许,正因为和“云之南”有着同样的对电影的理解,让他情系云南。

  在贾樟柯眼里,云南就像一个神秘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这里四季如春,更因为从昆明任何一个方向出发,便能看到多样的民族风情、人文文化。山西汾阳是贾樟柯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他影片里脱离不去的故事背景,更是他对于人文,对于生活最初,也是最透彻理解的地方。而贾樟柯与云南的情缘是从“云之南”纪录片展开始。

  在“云之南”主创人之一易思成眼里,每次到云南,贾樟柯的状态会自动从紧绷变为放松。“总会来云南的”,贾樟柯也似给自己定了计划一般,已经从25岁便开始连续工作的他,很希望能在云南转换另一种人生状态,只是放松,寻找灵感,感悟生活。

  2004年,一封发自德国的邮件出现在贾樟柯的邮箱里,邮件的落款人名叫易思成,一位在德国学习纪录片的年轻人,云南昆明人。贾樟柯收到过许多这样的邮件,他们大多是怀抱激情与梦想的年轻导演,他们大多也想和贾樟柯一样,从小城镇走出来,想要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的梦想找一个驻足点。贾樟柯在北京的工作室与这位从德国赶来的年轻人会了面,易思成依旧记得那天七弯八拐地走进一个居民单元房,丝毫想不到贾樟柯的工作室就在这里。那天的交谈很愉悦,像是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中国纪录片现状到“云之南”的现状和发展,两个人相谈甚欢。在易思成眼里,那个拍《小武》,热爱小镇青年题材的导演,此刻就如同一位亲切的朋友一般,温和、内敛、智慧而又思维清晰,每一句话都很能把握事情的重点。

  那一天,易思成离开时,贾樟柯说了一句话,“以后‘云之南’有什么资金上的困难,我愿意以个人力量尽可能帮助你们。”这句话,易思成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却成为后来贾樟柯与“云之南”不解情缘的一个浓墨重彩的伏笔。

  有可能的话,想为云南拍摄一部影片

  “‘云之南’纪录片展已经办得比较成熟了,它是一种希望”、“一位来自大西北的年轻人拍了一部纪录片,他会知道,可以送来‘云之南’”……对于小城镇,对于纪录片,贾樟柯总会带着一位故人的亲切,以及一位父亲的慈爱,关照并且关爱。

  在很多人眼里,说到贾樟柯,都离不开纪录片,而贾樟柯本人也当之无愧成为当代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人物,而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纪录片的发展,贾樟柯也始终关注着。

  2009年10月,昆明已经略显寒意,“云之南”纪录片展影像展映周在北辰财富中心影院拉开帷幕,影像展映周放映了许多国内甚至国外的优秀纪录片作品,而其中,便有贾樟柯的《东》,是贾樟柯于2006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再次合作,是在去年,贾樟柯带着最新的纪录片《海上传奇》来到昆明,同样是在北辰财富中心影院,“云之南”和贾樟柯进行了一次面对媒体的现场对话。在易思成看来,那一次深入的对话,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贾樟柯对于“云之南”有了更深入、直接的了解。而也是那一次,贾樟柯对于云南多了更多的喜爱,面对昆明文艺青年一次次提问,关于纪录片的纯粹探讨和思考,贾樟柯忽然觉得有可能的话,也许可以为这个和法国有着历史关系,在二战时有着特殊历史地位、区域位置,有着很多故事的云南,拍摄一部影片。

  2011年,贾樟柯再次收到了易思成的邮件,这次是发自云南昆明。信中,易思成告诉贾樟柯“云之南”遇到的资金困难,因为没有收到来自国外机构的资金支持,第五届“云之南”纪录片展举步维艰,那时候,离纪录片展开展只有半年不到的时间。没有迟疑,怀着信任,贾樟柯立刻回了邮件,表示将以自己和御用女演员赵涛的名义共同捐助10万元。10万元,对于“云之南”来说就像是寒冬里的一块煤炭,虽不能保证“云之南”纪录片展的全部运作费用,却好似一份希望,更加坚定了“云之南”所有人的信念。“我很喜欢、信赖你们的工作”,贾樟柯回复的邮件里,易思成死死地记住了这句话。

  对年轻人的支持,他认为不过是顺水推舟

  “我想讲述精神世界贫乏、窒息的年轻人。”、“我们想把这些人生智慧,赠送给广阔土地上收拾行李,准备出门的年轻人。”……贾樟柯将《语路》交给6个年轻导演来完成,将镜头聚焦于12个不同的中国梦,讲述梦想斗士们如何度过曾经的艰难岁月。正如同他一样,曾带着电影的梦想从小县城去到北京,再走向全世界。梦想,从不分阶级与年龄。而当贾樟柯认同阶段性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时,他更想要帮助更多的人去实现。

  贾樟柯今年1月份来昆明,虽是《精品消费报》风尚盛典的邀请,却没有收取任何出场费,因为,这次他为给“云之南”颁奖而来,更为不久即将启幕的第五届“云之南”纪录片展。

  先生坡1号,是“云之南”工作室所在地,那天,贾樟柯坐在并不宽敞的客厅里,埋头和几位充满激情的“云之南”主要成员一起,就“云之南”的发展进行了分享与建议,“‘云之南’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在云南发展不易,更需要专业的运营人才”。在贾樟柯眼里,“云之南”如果放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做,资金会很有保障,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决定,把最新纪录片《语路》的全国首映放在昆明,时间便在“云之南”纪录片展的第四天。像关爱一个孩子一般,贾樟柯明白,“云之南”是许多年轻纪录片导演的希望,有它存在,希望不灭,梦想便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作为本次第五届“云之南”纪录片展的最大亮点,3月24日,贾樟柯将带着6位年轻的导演来到昆明,在北辰财富影院启动《语路》的全国首映礼。对于昆明人来说是幸运的,可以在家门口观看贾樟柯的电影首映场。而对于更多年轻纪录片导演来说,自己的作品和《语路》在同一时间,在“云之南”上放映,便是梦想启程的最大动力。“语,就是人生经验;路,是人生道路。我们想把这些人生智慧,赠送给广阔土地上收拾行李,准备出门的年轻人。”在贾樟柯看来,80后、90后有着自己一代人所具备的智慧,当然也有迷茫,有缺陷。但梦想,不分年龄与阶层,是鼓励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勇敢前进的光芒与期翼。

  关于贾樟柯对年轻人的支持,有人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贾樟柯在做“梦想慈善”。而在贾樟柯眼里,一切只不过是顺水推舟,“最近觉得到了不惑之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年纪适合做这个事情了”。回想起2010年春节,贾樟柯回到家里,见到村里的年轻人除了看电视之外就是赌博,那一夜,贾樟柯感觉到家乡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是如此贫乏、带着一种强烈的窒息感。就这样,贾樟柯决定拍摄《语路》,希望以此能让年轻人开始有哪怕些许的反思,对于生活的意义。成功是什么?这也许是放在年轻人面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也是当今社会里年轻人压力的主要来源。对物质的焦虑,对财富的追逐,在贾樟柯眼里,面对现实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妥协,梦想不一定要和物质分离,而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有着跨越年龄段的欲望。“20岁有20岁的经济模式,25岁有25岁的,不要试图去跨越它。16岁的女孩没必要因为没有LV或者迪奥的包而焦虑”,在贾樟柯眼里,现在年轻人最大的迷茫是连自己出了什么问题都不知道了。

  链 接

  “实现导演梦,算幸运了”

  贾樟柯说,他的梦想已经阶段性地实现了。比如想当导演,还真就当了。做一位导演,这在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山西汾阳这样一个小地方,这样的梦想毕竟不属于主流,甚至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包括贾樟柯的父亲,那时候对于他的期待,便是考一个好的大学,然后进入一个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更何况,为了实现自己成为一名导演的梦想,贾樟柯为考北京电影学院,一考就是三年。那个年代,中国任何一个小城镇,也许都存在着像贾樟柯这样,怀抱着电影梦,并且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但是,贾樟柯成功成为日后大家口中的典范,“他是从小城镇走出来的世界知名导演”,但是,这样一个梦想的实现,也许只有贾樟柯知道,因为他从25岁开始便没有再休息过,一直在拍电影,在工作,这一点他对很少人提及过。

  《语路》讲述梦想斗士的故事

  陈挚恒、卫铁、陈涛、陈翠梅、宋方、王子昭,6位高举梦想旗帜的年轻导演,在坚守初衷的年龄,得到了上路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是贾樟柯给的。他们中间,年纪最大的32岁,年纪最小的刚过22岁,这是贾樟柯第二个扶持新人的计划,而也是跟着“贾导”,6个年轻导演完成了12部纪录短片,宣扬对于梦想的坚守,对于价值的信念以及对于困境的蔑视。

  1月份,12部纪录短片中部分已经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观看,光影、人物、城市、话语、思想……每一部短片都各具特色,讲述着这个时代的梦想斗士们面对困境时不一样的情感,又相同的坚守与信念。这其中,可以见到潘石屹,也可以见到周云蓬、黄豆豆……来自各行各业的12个不同人物,讲述着自己对于梦想的理解与坚持。

  对 话

  “我拍电影

  就是觉得生命有价值”

  《人物周刊》:有很多导演都选择来云南拍戏,你会考虑来云南小镇拍一些小镇青年的故事吗?

  贾樟柯:还没有打算,但迟早会过来,云南文化独特、多元,民族文化丰富,也许会来云南住半年,找灵感。第一次到云南大概是8年前,当时云南艺术学院办了一个现代艺术展,我的电影就在云艺放。

  《人物周刊》:你一直很支持“云之南”,是觉得云南有做独立电影得天独厚的氛围吗?

  贾樟柯:“云之南”纪录片展已经办得相对成熟,和国内外作者有很好的密切联系,外界认同感也很强,仅今年报名就有200多部。和国外特别是亚洲纪录片地区联系也比较长,自身节目的设置、构成等学术方面都很成熟,唯一建议是运营,团队里应该有一个运营人才,有一个运营的规划。“云之南”是中国纪录片的希望,是许多纪录片工作者的希望,这样一个宝贵平台需要更多人来维护、帮忙。

  《人物周刊》:从“添翼计划”到这次的“语路计划”,你一直在帮助年轻人去实现他们的电影梦,现在社会上对80后、90后年轻一代褒贬不一,他们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贾樟柯:80后、90后跟任何一代人一样,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很多误解,觉得80后、90后太物质,我不这样看,我接触过很多80后、90后,他们对宗教的兴趣和爱好超过我们这代人,我觉得挺好。他们对未来世界想象很丰富,而且热衷科技,这些都是很好的优点,但是不足的是,他们的历史知识不够,他们对历史很不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应该能感觉到那个是一个乐趣。

  《人物周刊》:从一个毫无资源背景的县城青年到现在备受瞩目的导演,很多城镇青年在以你为榜样,你觉得如今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镇更容易实现梦想?

  贾樟柯:人各有志,看志向是什么。因为资源不一样,比如说财富的梦想、服务社会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在哪里都能实现,但比如文化、艺术、科技方面,这些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这次我们《语路》里面,有一个年轻人叫张颖,大学在北京上,毕业后在北京,一次偶然机会接触艾滋孤儿,后来就从事这方面工作,在阜阳,往来奔波,环境恶化、生存困境,基层社会更需要这样的帮助,实现这些理想可能在基层社会更实际一些。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过如果专心做生意,估计也不会比马云差,你觉得你的商业天分比艺术天分还要高吗?

  贾樟柯:那是开玩笑,做什么事情应该是让自己觉得生活有意义,我拍电影就是觉得生命有价值、有意思。记得有次时装秀上见到张曼玉,她说为啥她还要坚持拍摄电影,因为除了拍电影,没有其他工作能让她充满激情,早上5点就起床干活。

  《人物周刊》:除了拍电影,你还拍广告,接拍的标准是什么呢?

  贾樟柯:广告与电影是两个行业。广告本身就是服务业,服务于品牌的传播、诉求、功能,比如一款手机,可能上网方便,需要用视听感觉来表达这个特点,所以广告是服务业,我不认为它和电影有关系。我选择的广告大多是文化定位的产品,品牌理念讲述的是责任,这样拍起来更和我的性格、特长结合得比较好,更有拍摄的快乐。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鲁朵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