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拍《大决战》展现国家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8日00:34  金羊网-新快报
拍《大决战》展现国家实力
《大决战》
拍《大决战》展现国家实力
《大决战》
拍《大决战》展现国家实力
拍摄《大决战》动用的人数量达330余万人次。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军事巨片。

  创作者说

  听韦廉导演讲述背后的故事

  人物介绍:韦廉,《大决战之平津战役》的首席导演。

  1986年我拍完自己独立执导的第二部戏《雷场相思树》后不久,八一厂接到军委的任务,开始筹拍反映“三大战役”的大型战争故事片。那时厂里的三位编剧赶写《大决战》的文学剧本已经“苦干”近两年,很快就要拿出来了。1987年9月上旬,导演班子正式确立,为了保证影片拍摄质量和速度,厂里决定起用老导演,执导过《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等片的老导演李俊任总导演,其他三部影片各设一位首席导演,再根据拍摄的情况分组拍摄,《淮海战役》的首席导演是蔡继渭,《辽沈战役》的首席导演是杨光远,我负责最后一部《平津战役》。

  挖掘历史时发现很多趣事在接到任务后的一年里,各位导演的首要工作是查阅有关的回忆录、文献和文件,并拍摄有关历史人物、场景和遗址,采访了战役的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我们曾经去采访一位老前辈,请他讲平津战役中的罗瑞卿,当他向我们说到“罗瑞卿骑了一头骡子来了”,当时我们很奇怪,因为读这位前辈的回忆录,书中明明是写着“罗瑞卿骑了一匹高头大马”,忙问是怎么回事,结果说是因为“高头大马好看”。这就说明史料不完全是真实的,也可以被创作。

  挖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平津战役与另外两个战役不同的是,前两个战役是以打为主,一仗一仗打,一地一地夺,而“平津”是有打有谈,军事较量和政治交锋交错,二者互为制约,在情节的推动上就特别地注意对战略方针的全局把握。有了投资还要懂得如何“花”

  拍“大片”有时是国家的需要,它必须展现国家实力,所以要有国家的支持。这不是中国才有的,前苏联拍《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日美合拍《虎、虎、虎》等都是国家参与投资的。《大决战》应当是个最明显的例子,虽然1949年后一直有人想拍这个题材,但是始终没有拍成,一直到国家支持了才可以投入,这样的片子没有国家投资是拍不了的。

  但是搞大制作并不代表挥霍浪费,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银幕上可听可见的地方,钱要舍得花又要节约花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拍摄《大决战》时,担任群众演员的士兵每人每日补助2元,后来拍摄《大转折》时,每人每日补助6元,钱少得可怜,一个人买一斤包子都不够。但如果拍摄一个万人场面,部队从驻地开拔到外景地一天,干部拍摄现场定位一天,实际拍摄一天,等样片一天,再加上返回驻地一天,共五天,不算后勤保障,光制作费就30万元,这个数目就相当可观了。这还是军委特批,地方厂就不止这个数目了。所以怎么制作、如何花钱其实是“大片”把关的重要问题。 (新京报)

  相关链接

  真正的鸿篇巨制

  《大决战》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拍群众达15万余人次。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

(责编: 琉璃)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