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陈嘉上光影史记-《画皮》的市场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0日10:05  新浪娱乐微博

  现在之路:《画皮》的市场奇迹

  2003年,CEPA正式签署。面对香港电影市道的颓败,一众电影人纷纷北望神州,投入“合拍片”的市场大潮,企图在内地这块“金矿”中分一杯羹,昔日“港产片”渐失港意,地位尴尬。

策划:陈嘉上光影史记-《画皮》的市场奇迹陈嘉上能够在市场上维持多样化的表现

  令人诧异的是,此时的陈嘉上却并未急于“转向”,反而继续坚守香港市场,拍摄较原汁原味的“港产片”。但他一方面执导《飞龙再生》、《A1头条》、《至尊无赖》、《三分钟先生》等片,另一方面又监制了一系列“飞虎雄狮”电视电影,看似创作蓬勃,却明显陷入瓶颈——事实上,综观陈嘉上在《画皮》之前的几年,几乎没有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许多人不免唏嘘:莫非陈嘉上已情愿随波逐流?

  但陈嘉上毕竟出身商业,对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因此他要以行动反击揣测。2008年,陈嘉上正式加入合拍“大军”,首部作品便是《画皮》。

  虽说首次尝试合拍片,陈嘉上却不满足于用中小成本或主流题材先行“试水”,而是砸下一亿成本,将布景服装弄得美轮美奂、将主角阵容弄得群星璀璨、将特效发挥至一流水准、甚至剧情也弄得煽情催泪,总之一切都加料炮制,并给影片打上了“魔幻”的标签。

  然而,好运并未像当年那般轻易眷顾:当陈嘉上完成《画皮》拍摄,某日正在做后期时,他清楚地听到后面有人嘲笑:“这片票房肯定完蛋!”那一霎,陈嘉上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感觉都有。

  旁人的嘲讽固然过分,在当时看来,却非没有道理:《聊斋志异》中的原作是不折不扣的“鬼故事”,过去观众通过电视剧等媒介也早已耳熟能详,更何况早在70年代,鲍方的《画皮》引进内地,更成为许多观众眼中的经典记忆,如今受限于审查制度,陈嘉上竟将“鬼”改为“妖”,同时摈弃原作的鬼魅气氛,改以魔幻风格出之,这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

  其次,陈嘉上在《画皮》里起用的内地演员,诸如陈坤(微博)、赵薇(微博)及周迅,在商业效应上若非高不成低不就,便是“票房毒药”,甚至还加入无甚演戏经验的孙俪,在当年而论,如此阵容还不及一个撑场的甄子丹(微博);非但如此,《画皮》的上映时间亦被定于国庆前夕。当时,国庆还是一个“鸡肋档”,远不如贺岁或暑期来得热闹,皆因一方面观众此时出游、流失甚多,另一方面同样缺乏像“情人节”档期那样的宣传话题。

  因此,当时《画皮》的改编非但引起舆论非议,连陈嘉上本人也一度认为:这部片即使卖座,顶多也就几千万票房……

策划:陈嘉上光影史记-《画皮》的市场奇迹《画皮》称得上华语电影的里程碑

  但谁也没有想到,《画皮》上映后卖座之佳竟引发连锁反应:

  其一,过去合拍片票房多数徘徊在数千万上下,过亿难度颇大,但《画皮》下档后报收2.3亿元人民币,由此令陈嘉上成为继陈可辛、吴宇森后第三位跻身“两亿元俱乐部”的香港导演。

  其二,以内地演员为主的幕前阵容自《画皮》后晋升商业片主力。虽然陈坤、赵薇、周迅等各自参演的影片并非卖座福将,但当他们“三合一”时,效果却足以吸引观众注意,而他们合计的新闻话题,也足以给媒体提供话题,这便是打“群星牌”的好处,且相比盲目起用港台演员拉票房的举措,也无疑有其明智之处。

  《画皮》的明星组合模式,让其后诸如《风声》、《花木兰》、《让子弹飞》、《关云长》等片,内地演员的戏份与风头都明显在港台演员之上,而这些影片的票房同样不俗,证实了内地演员组合的号召力,非但如此,《画皮》在香港的票房数字也超过千万港元,这对一部以内地为主打的阵容而言,可谓相当难得。

  其三,《画皮》亦令国庆档成为与贺岁、暑期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黄金档”。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画皮》的卖座效应,“2008年的国庆节假期七天的票房高达1.66亿元,观众人次为524万,相比2007年的国庆节数据分别增长率213%、135%”,而国庆档作为北京奥运后的第一个长假,许多关注奥运会的观众在此重返影院,无形中也拉动了《画皮》的观看群,更何况于2007年国庆档上映的华语片只有《铁三角》、《闪闪的红星》这些小制作,如今观众突见如此豪华的明星阵容,自然会陆续被吸引赴戏院。

  事实上,当年若《画皮》选择暑期档或贺岁档,前有《功夫熊猫》与《赤壁(上)》狙击,后有《梅兰芳》与《非诚勿扰》(微博)夹攻,优势严格来说并不明显。因此,《画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国庆档的“冷门”处境,加重宣传力度取得成功,幸运的是,当年国庆档唯一与之同台争夺票房的华语片只有陈木胜的《保持通话》,换言之,该档期根本无同等实力的大片与《画皮》抗衡,而相比后者4000多万的票房,《画皮》对国庆档的影响力着实不同凡响。

  其四,《画皮》也为过往甚少尝试的“魔幻大片”打开了市场缺口:在2008年前,魔幻大片向来是片商及导演害怕触碰的题材,一方面固然是特效水准要求甚高,投入的制作资金较大,另一方面则是主流市场对该题材的接纳与适应仍属未知数,若贸然投拍,未免风险甚大、得不偿失,而更重要的是,虽然审查制度规定涉足“鬼”的角色必须改为“妖”方获通过,但将经典“鬼怪”变为“妖怪”非但易引观众抨击,即使另塑所谓“妖怪”形象,观众也往往难以接受,因此在内地尝试“魔幻大片”是很冒险的行为。

  但有了《画皮》“吃螃蟹”在先,创作人也纷纷对“魔幻大片”跃跃欲试,之前的《新倩女幽魂》仍是翻拍经典,但票房超过1.5亿,依旧赚钱,其后的《画壁》、《白蛇传说》乃至《画皮2》等,就更是信心十足。

  时至今日,《画皮》仍被称为内地市场井喷后的一大“市场奇迹”而让众多同行研究,当中成就感最强的,则非陈嘉上莫属:尽管失去了昔日港片的“半壁江山”,却在更广阔的内地市场找到了自己的天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编: 子时)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