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正文
导演刘苗苗、管虎、郑大圣对谈“电视电影”(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11月16日11:42 南方网-南方周末

  电视电影:电视电影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对于它的界定和理解也比较模糊。参照国外(英、美、法、德等国家)对电视电影的解释,比较简洁的说法是:专为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影片。就其制作特点来看,电视电影是一种由电视行业创意或者批准创意,委托电影制片商制作,主要在电视中播出的一种低成本的电影。

  按照这一定义,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
》、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

  上月在宁波落幕的金鸡百花节上,中国电影界最年轻的电影奖项————最佳电视电影奖,在空缺了一年之后,终于迎来了首届得主:青年导演管虎、郑大圣凭借各自的电视电影作品《上车,走吧》、《王勃之死》,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誉。

  与此同时,一部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战火兄弟情》,也在上月的美国商业电视电影频道HBO播出,这部投资高达1.2亿美元的新片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又一新版本。

  这一切都悄悄告诉我们:电视电影这一在发达电影国家早已普遍存在的影片样式,终于受到中国电影人应有的重视。

  来自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的消息说:两年多来,由该频道投资拍摄的电视电影已达近300部之多,这在电影年产量远远不到百部的我国来说,无疑类似一个奇迹。

  近日,本报记者飞赴北京,采访了刘苗苗、管虎、郑大圣等三位导演,听他们聊了拍电视电影的酸甜苦辣。刘苗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开始了电影生涯,她的《有你的冬天不冷》等两部作品,在今年电影频道新设立的“电视电影百合奖”中,双获二等奖。可以说,这三位不同时期开始电影经历的导演,正好可以作为中国当代电影创作力量的代表。

  我们希望通过记录下他们的拍片心得,能对未来的中国电视电影、以至电影创作有所裨益。

  南方周末:首先请介绍一下,最早是怎么开始拍摄电视电影的?

  刘苗苗(以下简称刘):1998年我正好没事,有个电影界的朋友笑着说:“苗苗,你别骂我,你愿不愿意拍电视电影?”我说骂你干嘛。这样从1999年到2000年,一口气拍了五部。

  管虎(以下简称管):最初厂里(北影厂)设了个电视电影部,说要投拍电视电影,问有没有人拍,路学长不干,我对这事也是若即若离。先看了剧本,开始觉得不成,回头一想改改还能拍。

  郑大圣(以下简称郑):我1995年回国后,一直没有找到拍电影的感觉,正好这时候厂里(上影厂)说有一部电视电影拍,儿童片,讲下放的,我正好有这方面的经历,很痛苦的私人经验:小时候跟家人下放过,所以我就接了过来。

  南方周末:在拍摄以前,对电视电影这个概念有了解吗?

  刘:没有。就是那个朋友说“你别骂我”以后,我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管:以前不知道。

  郑:我知道电视电影很早。九十年代初我在美国开始接触,都是在HBO(美国家庭电影频道)里面看到的。他们有时会放一些经典电影,不进入商业渠道的电影,包括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等。我第一次看伊朗电视就是在电影频道,没想到这么好,只看了两三个镜头呆住了。

  南方周末:电视电影在中国是个新事物,不知道当初拍摄时你们的心态怎样?

  刘:我是认真成习惯的人,决定拍了就会认认真真地拍。但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因为本来制片成本就低,有的制作方还想抠钱下来。我也知道电影界有人是不重视电视电影的,电影学院一位著名电影导演就说:什么电视电影,别骗人了,不就是单本剧吗?

  管:我也就是练练手。因为电影这东西是你一天必须扑进去16个小时,那就干吧。要说心态上,轻视也说不上,认真还认真,只是并没把它当作生命中更重要的一件事。

  郑: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做到没有人能取代,那就是好的。有人问我电视电影是怎么回事,我说它就是一张正版的VCD。这些年来,人们已经培养了新的视听习惯,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已经退化,影碟就是在电视机上看的电影。

  刚回国时,没人知道什么是电视电影,以为就是上下集双本剧。其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就是电视电影。我觉得我们过去投拍过的许多影片,都不是电影,而是电视电影。我们不必跟好莱坞电影比,跟高科技的东西死嗑,可以拍大量接近于中低成本的电视电影。

  南方周末:刘苗苗很早就出名了,管虎过去拍过很个人化风格的电影,郑大圣在美国学的也是先锋电影,拍电视电影,自己心理上有没有抵触情绪?

  刘:拍完第一部戏后,我自己在家大哭一场,我觉得没有拍好,很多东西没有实现。我并没有怨天尤人,是我自己决定拍的,没有人逼着我。我拍电视电影,让自己思维和创作状态不要停歇下来。

  管:最早有强烈的抵触感。王小帅讲了:你怎么干这事!我也在想:我是不是要下这个苦功,拍电视电影划不划算?但一想我就是拍电影的,干这个没什么丢脸的。

  郑:这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我原来搞实验电影,编、导、摄,都是我一个人,完全是“独人”电影,现在是给电视台这种大众媒体拍摄,这种差别感觉非常鲜艳。 南方周末:经过这两年的努力,你们觉得电影界对电视电影的态度有没有什么改变?

  刘:改变还是有。比如我的同学杨亚洲就在拍,听说黄建新、夏钢也在拍。

  管:我听几个朋友说,他们一口气看完了,硬憋着没上厕所,北影厂应该也有一些领导看了。

  南方周末:你们的作品是用什么器材拍的?

  刘:全部是数字摄像机拍的,没有用胶片。

  管:《我的1948》是黑白胶片,《上车,走吧》用的是DV,高清晰度的。

  郑:《阿桃》、《王勃之死》是用磁带,《古玩》是用16毫米胶片。

   

  南方周末:与“电视电影”这个概念相对的是“影院电影”,你怎么看待它们的区别?

  刘:最大的区别就是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在拍摄之前,我就知道我赔不了钱,不必考虑制片方在市场方面的要求,因为肯定可以在电影频道播出。一般来讲,导演接活后,总是希望有观众,不希望赔钱。

  管:我觉得电视电影其实就是电视剧,上下两集而已,从制作上、周期上,都是这样。虽然可以稍稍先锋一些,但整体上还是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郑:应该说区别很大。最大的不同是:由于播放媒体不同,带来影片意识标准的不同。影院电影既可以非常商业,也可以是非常人文的作品,它能走两个极端,但在电视上,电视电影就是一个节目。电影有分级制度,但电视电影不用分级,电视台这一主流媒体会自动替大众把关,对影片的道德标准、审美风格等做出规定和选择。因此,电视电影肯定非常中庸,绝不会颠覆人们既有的审美道德标准。

  南方周末:正因为电视电影面向广大的电视观众,要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那么会不会拍出的作品太中庸了,四平八稳,很难打动人?

  刘:差不多是这样。首先从编剧上说,好本子干嘛要给你电视电影,稿酬那么低,当然要给电影了。所以从剧本上就差。此外是资金问题,一部电视电影平均40万元人民币的预算,这么少的投资,你看播出的那么多电视电影,选景几乎都是在北京周围地区打转转。

  管:电视电影有电视剧的特性,你不可能放非常极端的东西在里面。

  郑:不能这么说,好莱坞电影有很多非常打动人。我觉得导演的气质可以弥补一些地方,只要这个剧本的题材能有几点打动我,我就可以修改转化。当然,电视毕竟是主流媒体,导演个人气质并不可能完全彻底到底。

  南方周末:电影频道把电视电影作为一项产业在发展,现在电视电影制作在北京已经快形成了一个供需市场,你们怎么看?

  刘:走上正规化挺好,这样对剧本的质量审查更严了。

  管:首先我对产业化不懂,对此我兴趣不大。我倒是特别想跟社会上的影视制作公司合作,但他们老想让我拍电视剧,我总是反动员,鼓动他们拍电影。我希望影视公司不要太短视,老把目光放在国内的电视剧市场这一块,而是应该拍几部好电影,借机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

  郑:非常好,电影频道的做法意义很深远。外国公司可以在中国介入院线,赚中国人的钱,但很难进入电视台这样的主流媒体。我认为电视电影可以变成民族影业最后的防线,可以为国产电影留一个人才和观众的蓄水池,使它不枯竭。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包括像我这样的青年人,都很愿意来拍电视电影,拍的人多了,它就有希望形成一股力量,出现一批又一批的从业人员。而且电视电影的拍摄数量大,电影中难以做到的手法,可以在电视电影里实验,不同艺术价值取向的导演越多,电影就能越拍越丰富。英国、德国就是这样。

  南方周末:从你们的拍摄实践来看,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在限制和阻碍电视电影的发展?

  刘:首先是创作态度。这个行业里面充斥着一种投机心理,很多人就是想大大地赚一把,我想,不管是影片的制作,还是编导人员的艺术创作,都应该更精心一点。

  管:制作方式不对。过去制作公司随便怎么拍,电影频道都收购,结果就把拍电视电影变成一件纯赚钱的事。我想,比较好的制作方式是:由频道召集一批创作力量,集中投资拍摄。另外频道方面投资太少了,应该增加一些,从创作者来讲,我是强努着劲拍了,要是搁别人,这个投资他肯定不努力。

  南方周末:对此有没有什么好建议? 刘:我觉得应该有一批真正成熟的制作人队伍,现在的制片人水平参差不齐。我在拍摄时宁愿遇到两种制片人:要么你听我的;要么你真懂行,我心甘情愿给你打工。真正优秀的制片人要懂得创作,或者是善用懂创作的人。

  管:我建议电影频道方面对剧本的审查要更专业一些,要更符合创作规律。频道方面可以看准不错的剧本,自己拍,这样质量容易控制。另外对于好剧本,必须有意扶植。

  郑:我期待电视频道能拿出一块栏目,哪怕时间不长,播出时段不好都可以,在这个栏目里播出最新鲜、最新颖的影像,它可以是学生作业、DV作品,只要它更清澈、更独立、更锐利。在制作体制上,如果能走向真正的独立制作,在中国就会形成百舸争流的气势。这方面韩国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南方周末:随着几大地方电影集团的成立,各地的电影频道将要开播,对电视电影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将会有更多的导演,特别是新人进入这个领域,作为先行者,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的?

  刘:脚踏实地去做吧,这个领域没有捷径可走。我30岁时得到了一定承认,我老老实实地对记者说:只有当我拍完第一部电影后,我才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电影观众。此外,还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规范的工作方式。

  管:我觉得对于新出道、机会很少的人,拍电视电影还是个不错的事,一是它给了一次机会,二也是给拍实验电影提供了可能。但拍电影,你一定得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剧本也好,导演手法也好,要有新锐的感觉,要是作品流于平庸还不如不做呢!

  郑:新人想拍电影,这在全世界都不容易,凭什么人家把大把的资金投到你身上?重要的是对电影的态度:你是想拍电影,还是捞钱?资金肯定很困难,但不能因为没有资金就放弃拍电影。(本版文章的采写得到《电影艺术》主编王人殷女士、电影频道张卫平女士、广播学院蒲剑先生等人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美国最著名的电视电影系列片《X档案》风靡全球。

  管虎,北京人,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室。1992年,自筹资金拍摄了《头发乱了》。

  郑大圣,1968年生于上海。1986年—1990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1990年—1995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制作硕士。1995年回国,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刘苗苗,1962年生于宁夏银川。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潇湘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85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作品《杂嘴子》曾获第50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长奖,《家丑》获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本报记者万静波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发表评论 | 影行天下 | 短信推荐 | 关闭窗口



新闻搜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分 类 信 息
订信息获扫描仪!
:首家专业男子美容
   观瀑布享狩猎乐趣
   1.8元租别墅办公
:三叶眼镜批发城
   张家界旅游专线
:国际汽车驾驶证
   三毛钱打国际长途
:服装珠宝打折风暴
   最新人才招聘信息
:21世纪神奇牙刷
   深圳通宝跳蚤商行
:最新飞行器广告
   雅思培训梦想成真
:财富星苑起价1238
   让倒立健身器技术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韩国产品专题
  • 最时尚aizim背包
  • 生命之根高丽红参
  • 最热的HOT背包
  • 防水手机袋
  • 世韩-纯水机
  • 韩国蝉真化妆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08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