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行放映是电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发挥社会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的唯一桥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新形势,要进一步繁荣我国电影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影视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创新世纪中国电影事业的新局面,深化电影机制改革,做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培育和完善电影市场,使我们的电影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这项任务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
一、电影放映主阵地发生了分化和转移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以电影院作为电影发行放映的主阵地;以发行收入、票房收入、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四项指标作为衡量一部影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尺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生活领域也随之出现了结构性的改变: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融入新兴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之中,传统的传播方式逐渐被新兴媒体所替代和融合。电影放映业和相关的领域,出现了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电影影院市场不景气,几项主要指标连年下滑。1979年全国电影观众293亿人次,1992年105亿人次,影院票房收入19.9亿元;1999年影院观众总人数4.6亿,影院票房收入8.5亿元。各地的电影院在数量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1993年以前,辽宁省城市放映企业1108个,1999年只剩200多个,是原来的五分之一。二是电视业、音像出版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增多。1999年,我国电视台总数已达3124座,电视剧年产量8000多集。1999年出版录像带2000多种,VCD7000多种。
电影市场的连年下滑,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影院市场的低落与新兴电子传媒的兴盛紧密相联;世界进入电子时代后,作为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电影依然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电影传统的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改变,以电影院为主阵地的电影市场发生了分化和转移,移向了电视,移向了家庭。电影经济的实现有赖于三个主要市场,即电视市场、电子出版物市场和电影院市场。
1、电视市场。1996年1月,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正式开播,截止到1999年底,已播电影和电视电影3000部/次,覆盖面已达6.5亿观众。经济收益逐年大增,成为中国电影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电影频道收入比1996年增长18.22倍。它使更多的观众方便、经济地看到了电影,特别是国产电影。电影频道扩大了电影、特别是国产影片在观众中的影响,被观众称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庭影院”。此外,全国各电视台纷纷开办电影栏目,播放电影。仅以《中国电视报》刊登的2000年9月16日的节目预告为例,当天电影频道播出影片8倍,其他省电视台共播出中外影片18倍。仅以电影频道每天平均4000万人次的收视率来计算,全年观众人数就达到146亿人次。
2、电子出版物市场。随着人民住房条件的显著改善,VCD、DVD、LD的日益普及,家庭影院受到大众欢迎,成为人们观赏电影的一个重要渠道。电影作品在电子出版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吸引着大批的电影观众。据1999年的资料,我国目前有音像出版社292家,1999年出版录像带2437种,其中新节目743种;VCD7252种,其中新节目6128种。加上数量惊人的盗版光盘,有相当多的电影观众是通过这种方式看电影的。
3、电影院市场。1999年观众总人数4.6亿、影院票房总收入8.5亿、发行总收入3.5亿。2000年全国电影影院票房总收入9.6亿。通过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和影院改造,引进竞争机制,引进外资,传统的电影院市场出现了好的发展趋势。
以上三个市场的情况表明,人民群众看电影的总量比过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增加,只是观赏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应该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去看待电影市场。实际上,传统的电影院市场的萎缩,并不意味着整个电影市场的没落。一种全新的电影市场正在孕育、形成。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影片不仅有可能实现它在传统影院中曾经取得的佳绩,而且完全可能把市场“蛋糕”做得更大,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
二、加快建立院线是电影院市场改革的方向
所谓院线,就是电影发行、制作公司与多家电影院以资本为纽带,或以合约形式组成的电影放映联合体。从国外的电影发行放映来看,院线制是被广泛采用的且颇有成效的模式。院线的优势在于:在院线的统一策划与宣传下,按照市场的需求,影片在院线同步推出,不仅声势巨大,形成规模效应,而且能最大化地占领市场份额。
1993年广电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后,我国电影发行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变了国产电影统购统销的办法,形成了国产片由制片单位与省级及省级以下发行单位直接交易的格局。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很多地区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城市电影院为主体的,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大大小小的签约院线。湖北省公司积极进行资本运作成立了银兴院线。辽宁省公司与市级电影公司合作,成立了北方院线。北京出现了“新影联”院线。
“新影联”正式成立于1996年,是由北京电影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12家电影院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电影发行放映联合体(其中北京电影公司占51%的股权,为控股方)。在电影发行放映运作中,“新影联”统一排片、统一策划、统一宣传、统一放映,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北京主要城区的观众市场分布,注重将社会热点与影片档期有机结合,实行电影市场规模化经营,取得了较大成功。在“制、发、放一条龙”上,“新影联”积极进行资本运作,参股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公司,建立面向全国电影市场的三联电影发行公司,开辟具有城郊特色的“星河”院线等分支院线,成功地将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和市场开拓联系起来,实现集团化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新影联”成立后,1997年北京的影院票房为1.17亿,比之90年代初的3000万增长约300%;1998年,北京影院票房已占全国影院总票房的近10%,票房排名上升至全国的“三甲”。
实行院线制对发展我国影院市场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1、它在市场运作中发挥了规模化经营的优势,统一排片、统一策划、统一宣传、统一放映,充分而有效地占领和覆盖区域内的影院市场,使影片经济效益得以最大化实现,也符合电影这种特殊文化商品的市场运作特性。
2、大大减少发行层次,避免了层层发行中的利润损耗,也使影片能在第一时间与院线区域内的广大观众见面,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看电影,有效地遏制盗版。
3、影院放映与电影发行的利益共同化,和“制、发、放一条龙”的电影集团化经营,使影院市场的需求信息能及时反馈至电影发行领域和生产领域,可以解决电影生产与市场脱节的弊端,可以解决电影生产的盲目性问题。
4、形成完善的区域性以至全国性院线网络,有助于形成众多规模化经营的电影市场实体,有利于应对WTO带来的新情况,有利于新形势下政府对电影市场的宏观调控。
但是,在我国推广院线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诸如: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院往往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单位,有的是企业性质,有的是事业性质,难于进行资产整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使影院市场形成一种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较为封闭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地方保护性,这对建立跨区域的、多层次的复合型院线网络构成较大障碍;实行院线制后各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将会面临着大量减少从业人员的巨大压力。
三、影院改造是完善影院市场的中心环节
电影院是电影和群众见面,实现其最终价值的地方。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城市的电影院普遍存在房屋破旧,环境、座椅、设备条件较差,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和邻近高档、豪华娱乐消费场所相比差距太大的问题。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5000家专业影院中,只有160多家有数字立体声设备。许多影院条件比较差,不能适应我们已经发生变化的电影消费群体的需求。因此加快影院改造步伐,将观众吸引回电影院,已成当务之急,也是繁荣影院市场的重要出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奥华、大华、中影、首都、地质礼堂等一大批影院投入从数百万到数千万不等的资金,换上了数字立体声音响系统,对影院座位、环境设施进行了装修改造,使其适应当今电影观众的消费需求。这种影院改造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等大城市一直普及到绵阳、柳州、芜湖这样层次的中小城市。许多影院通过改造,经营形势明显好转,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模式:
1、自我积累,自筹资金。1996年以来,如大连市电影公司投入资金2600万元对所属5家电影院,进行多厅化、综合化改造,提高了上座率,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2、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中国影协影院原来是一个设施和效益都不理想的影院,在改造过程中,他们和中影公司、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合作,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对影院设备进行更新,对环境和设施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家上档次、收益较好的影院。改造前的1999年影院票房102万元,2000年影院票房326万元。
3、中外合资、合作。吸引外资,是当前影院改造的重要方式。1997年外资试点改建影院以来,外商参与投资改建的影院有23家80多块银幕。广州天河影城由广州天河区政府以土地使用权投入,引进香港丽新集团资金2000万元,在广州天河娱乐广场进行装饰改建,并形成循环放映的电影超市,在广州市形成了观赏电影的热点。现在每月影院票房在100万元以上。
4、外商独资。外商独资影院全国共有2家。香港环艺电影城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在重庆设立环艺娱乐管理(重庆)有限公司,放映电影。该公司又投入4500万元在武汉设立武汉新民众乐园环艺电影城。两影城均取得较好票房。
近年来,在影院改造中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一院多厅。二是综合服务。三是时尚装修。
当前各地在影院改造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主要有:
1、资金问题。影院改造需要一次性大量资金投入。国有影院普遍感到自有资金积累不够,筹集资金困难。银行对影院改造的借贷有顾虑。外资进入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和重庆、武汉等长江一线,其他地方吸引外资有困难。2、产权问题。我国目前国有影院,由于体制问题,许多影院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单个影院自我改造能力不足,联合改造产权问题是主要障碍。3、土地问题。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进行旧城区改造,很多电影院都处在老城繁华区,与一些新型商用建筑相比,处于劣势,地盘缩小甚至得不到繁华地段的地皮。因此,各大中城市和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把电影院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来抓,对城市影院改造给予重视,重点扶持,积极推动。
四、应对高新技术给电影发行放映带来的挑战
高新技术即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电影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观念,一个全新的影像世界,同时也促进了家庭电影娱乐消费市场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对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制作手段、载体和传输三个方面:
1、电影制作手段。三维动画有力地拓展了电影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能力,创造出了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实现了传统的电影表现方式根本无法再现的大场面、高难度场景,使影像更加逼真,观众的临场感更强,画面的质感也更趋于想象真实,更具美感,影片观赏性得到了有力的提升。表现同一题材和内容的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与《冰海沉船》相比,《泰》片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影片场面更加豪华,画面更加精致,色彩更加丰富,镜头更具张力,其观赏性更强,也更具震撼力、感染力和穿透力。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获得7项大奖和全球超过18亿美元的票房的成绩就是很好的说明。数字技术在后期制作中广泛采用,给电影生产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非线性剪编打乱了传统电影拍摄制作工艺流程中的顺序线性剪编过程,使电影后期制作变成了多头平行进行的制作过程,使得电影剪辑变得简便易行。同时,也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传统影片剪编对成片造成的色彩、色质、色温、饱和度的损失和对胶片的损伤,大大提高了制作质量。
2、电影载体。高新技术改变了原有的电影载体。此前,电影除了胶片之外,没有别的形式。现在,电视录像带、VCD、DVD、LD、网络都成了电影的有效载体,扩大了影片的传播渠道。大规模、高密度的电子储存技术,可以让整部电影储存在一个体积很小的硬盘中,这比建立在化学成像技术基础上的电影胶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3、电影传输。VOD技术的运用,使观众可以在家通过电缆点播电影。目前,我国许多电视台和有线网络正在实验网视通数字机顶盒技术即VOD互动点播技术。像国内的TOM.com这样的互联网站,已经能够播映10多分钟的电影短片。中国电影资料馆在馆内可以实现整部电影的VOD点播,该馆开办的银海网正在发展整部影片网上播映。通过互联网观看整部影片,已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美国,通过D ivX在DeCSS技术的支持,人们可以从网上下载电影,其影像素质和DVD不相上下。传输方面,电影也可以由版权所有者通过卫星、光缆或光碟直接传送或发行到影院,影院则通过一块压缩数百万个微型镜头的晶片向银幕射出强光,显示影像,传输更快更简单。
高新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化学成像技术被电子成像技术取代的话,电影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进入无胶片时代。这种技术一经推广采用,就会对我国电影业,特别是洗印业、发行放映业产生重大冲击。我国现有30多万电影从业人员,除开两三万名从事制作业的人员外,绝大部分都在发行放映业。实现无胶片传输和放映,意味着发行放映行业存在人员过剩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和相应的准备。
我们要重视高新技术对新世纪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重大进步作用,下定决心,追踪国际上技术研究应用的新趋势,加快试验和运用新的电影存储和传输技术。我国现在进行的技术、设备更新和影院改造等,要有超前意识,要努力运用新技术,提高制作、放映水平,要为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做好充分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准备。同时,要尽快、尽可能的盘活洗印厂、发行公司和影院现有资产,搞好多种经营,搞好电影后产品开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分流电影主业从业人员,实现电影发行放映业的二次创业。钟宣文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