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地铁》将为本年度最能引起共鸣的电影
本报讯:(记者谢晓 实习生李如一)日前,由徐静蕾、耿乐主演,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已正式通过电影局审查,并在北京举行了一个小型看片会。到会的各位记 者和专家都为影片制作的精致程度和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赞叹不已。而影片现代化包装下的现实题材故事更是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记者们预测它将成为《一声叹息》后本年里最能引发关注和争议的都市情感片。
-记者看片关注焦点
一、爱情的“七年之痒”:影片表现的正是时下最常见的感情问题,一对有七年感情的恋人在感情陷入平淡后将发生的故事。但导演似乎并不想找出原因,指明出口,只是客观表现,但这种表现已足够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二、MTV式的拍摄手法:画面不仅色彩鲜艳,还保持了清新之感,优美的音乐适时地在动感十足的画面外响起,温馨而诗意。
争议焦点
一、内心独白形式:影片展示主人公对镜头直抒胸臆的方式颇有新意,但易让观众从影片完整的故事叙述中跳出,变为冷静的观察,而不能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主人公的情感中去。对演员表演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令表情过渡不致于太过生硬。
二、文学化台词:这是让一部分观众非常喜欢又让另一部分观众为之叹息之处。喜欢的理由是台词充满哲理,令人回味;不喜欢的理由是念起来像读课本,不大口语化。例如,建斌与小惠在床上踢腿那场戏中,有一段建斌的内心独白:“回顾就是为了告别。为过去伤感,看来是她要向我摊牌,掀开人生新的一页了。”
三、两种风格:影片中写了三对恋人,导演给予徐静蕾、耿乐这对是温情而略带伤感的关注,而柯蓝与范伟这对则充满了喜剧色彩,轻松搞笑。两种风格存于同一片中,优点是让悲伤的故事不太沉重,争议在于全剧的风格不大统一。(本报记者谢晓 实习生李如一)
-导演专访 不足都在预料之中
记者:你以前拍过很多广告片、MTV,但却是第一次拍电影,是不是感觉憋足了劲?
张一白:对我来说没觉得特不一样,拍任何一种,我都是站在监视器后,只有配上音乐、光效时,我才感觉到这是一部电影,挺激动的。这些工艺过程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我都是以最高要求在拍。
记者:第一部电影为何会选择这样的故事?
张:因为它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想表达的感情的一种。
记者:看了完成片后自己满意吗,有没遗憾?
张:接近我的想像,我即使看过很多遍了,还是会被感动,相信也会感动观众。故事不离奇,讲的就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感情状态。所有遗憾都是预料之中的。
记者:你是广告导演出身,在片中我注意到你也挺注重表现形式,比如说演员对着画面外观众讲述内心世界等,这些会不会影响观众对故事本身的关注?
张:这些手段让我有种新鲜感,很多人看完说不喜欢踢腿那场戏,但我认为这是真实心理与生活状态,我做MTV导演肯定会影响到影片的风格,尤其是在表达情感倾向上,我用了视觉音响画面来表达,像MTV,但我认为手段无高低之分,只要能感动观众就行。
记者:你认为主角的表演在片中是否出色?
张:应该说这部片子发掘出了耿乐生活中敏感而内向的一面,他和徐静蕾的表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还能撞出新的火花。
记者:电视剧《让爱作主》、《牵手》都是关注婚姻和第三者,但电影却是第一次吧……
张:这部片子与那些电视剧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们都将婚姻的聚散离合归结为第三者的出现,而我的影片只是从感情角度探讨一个限度问题,是表现一种客观感受而不是追究原因。
记者:片名为何会定为《开往春天的地铁》呢,是不是象征着主人公的感情出口充满希望?
张:只要情感存在希望就总是有。地铁是影片的一个载体,它是很典型的新城市象征,另外从心理层面上说,地铁里人来人往看似没有关系,其实内心里总在发生着一些关系。希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看完后能发现城市的美。(本报记者谢晓 实习生李如一)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