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卢奇饰)在批示文件
《邓小平》剧照
作为扮演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卢奇从影14年来已在30余部影视作品中扮演了邓小平这一伟人形象。但在大型电影故事片《邓小平》中,卢奇却感受到了“这一个”的不同。近日,他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记者:在影片《邓小平》中,你扮演的“这一个”邓小平与以往相比,有什么突破?
卢奇:主要是在年龄跨度上的突破。以前多是饰演青年时代的邓小平,自己与所扮演 的年龄相当,因此无论在外形上或是表现内心世界时都较好把握。而这次我要演一个比我大好几十岁的角色,在外型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一出场难度就很大。
记者:这一次所扮演的邓小平,在年龄跨度上分几个阶段?
卢奇:在影片中,邓小平一出场就是在1976年底,当时他已经72岁了,我一直要演到1994年90岁时的邓小平。时间跨度很大。
全剧一共分为四个年龄段:先是70多岁时的“复出时期”;然后是70多岁接近80岁的时期;再接着是80多岁时的“南巡时期”;最后是结尾,1994年,90岁时的邓小平驻足在上海杨浦大桥上———这是最老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人物特征是不同的,要准确把握好各个时期的语言、发音、音色及形体动作等。如90多岁时的邓小平,身体、手都会有一点颤抖,眼神也没那么光彩、敏锐了。表演时从外貌到内心都要掌握好分寸。最难的是对人物的精神气质及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点又是最重要的。
记者:影片中的邓小平是如何出场的?卢奇:“参加35周年国庆游行”这场戏是影片的序幕:邓小平从位于景山后街的家中客厅里走出,然后坐上红旗轿车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他缓缓地走上台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时游行的队伍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巨大横幅,游行群众欢欣鼓舞,一片喜庆———《邓小平》的片名就在此时打了出来。
作为演员,走着当年伟人的路途,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麦克风前,看到台下四周满是欢呼的群众,我也感到十分自豪。影片镜头或许无法再现当年那种强烈的效果,但加上音响效果和群众演员的载歌载舞,这场戏一定会感染人的!
记者:在形体语言方面你是怎样再现邓小平的风采的?
卢奇:主要通过观摩录像资料片来揣摩细节,凡是能找到的资料,我都要观摩……这些音像资料的总长度加起来有二三十个小时吧,得反复地观看揣摩。
比如邓小平有一些幽默的动作,像外国人一样,头会一摇一摆的,很有活力,精力充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想依旧深邃,语言也依旧流畅、敏捷;不过再老一点的时候,语言就跟不上思想了,要不时地停顿一下才能表达出来,手也微微颤抖。
再比如,小平老了的时候有一个典型的手势———手常常往下一划,整个形体也微微一弓。
记者:作为特型演员,形似和神似固然不可缺少,但人物大量的语言也是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你是如何过“语言关”的?
卢奇:开始有点压力,不过什么都是通过练习就能克服的。我不断地模仿邓小平的说话节奏、发音方法,尽力做到“声意”并茂;在方言方面,我的优势是和小平是同乡人,有着共同的方言口音。模仿主要是通过听录音带,把这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语言特点与所要表达的愿望、目的结合起来,否则只学形式就会很空洞。
有一场戏很难忘。邓小平看到陈景润这样著名的科学家竟然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工作条件如此的艰苦,邓小平意识到要抓教育抓科学,“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小平要求日后要多来看望科学工作者并定下制度。那场戏的台词有好几百字,我准备了很长的时间。
记者:现在片子的前期拍摄已进入了尾声,你这次扮演邓小平有什么感受?
卢奇:邓小平为了国家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而鞠躬尽瘁,正传达出“共和国年轻了,小平却老了”这一主题思想。(本报记者肖执缨、实习生谢世明/文;郑宁/摄影)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