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解放是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人类为之所焕发出的勇敢精神永远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人在自然中才是最自由的,当人类太多的贪欲破坏了自然时,也就是人的自由的失去,嘎达梅林和各族人民为了保护草原流尽鲜血,是今天面对沙尘的我们应该沉思的。———冯小宁
“描写历史中的英雄,必须尊重英雄的历史,基本史实不能走样。”
记者:《嘎达梅林》的歌,人们都熟悉。“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啊,是为了追寻太阳的温暖。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族人民的土地……”可是,真要说嘎达梅林的故事,并不是一清二楚。 冯小宁:嘎达梅林,是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左翼中旗人。生于1892年,1931年去世。原名那达木德。“嘎达”在蒙古语里是“幼子”的昵称。“梅林”是“统领”的意思。历史中的嘎达梅林,当过王府的卫队长,为保留全旗人维持生存的土地,他被推选为请愿代表团的首领。为捍卫牧民土地牺牲时,只有38岁。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在大草原上传颂。嘎达梅林,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英雄,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从他为自由为民众献身的勇敢精神来说,他又是人类的英雄。
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的英雄人物,在拍成电影时有难度。既不能不参照史实,又不能照搬历史。你不感到束手束脚吗? 冯:《嘎达梅林》的确不好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过拍摄意向,但一直被搁浅。现在,我赶上了好时候,拍摄环境宽松,导演的发挥空间也比以前更大。几十位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界、文艺界、电影界的专家、学者,对剧本进行了反复论证。为了让嘎达梅林这一人物更加丰满、生动,我在写剧本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比如嘎达梅林童年的生活和他与妻子牡丹的浪漫爱情等等。我的想法是,面对历史,编剧和导演要做老实人;面对艺术,要做奔放无羁的梦想家。两者的结合,是拍好英雄史诗式电影的关键。
“好的战争题材,给了电影艺术家倾诉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渠道。”
记者:从电视剧《北洋水师》、《大空战》,到电影《红河谷》和《黄河绝恋》,你对英雄似乎情有独钟,可以这样说吗? 冯小宁:人们说,成年生活的一切,都可以在童年时代的“大本营”找到依据。电影导演也不例外。我从小是伴随着英雄的影片长大的,印象很深,像打鬼子的李向阳,打老美的王成,还有前苏联影片中的夏伯阳。也许,在我潜意识里,就把英雄和银幕画了等号。而我们真的需要英雄,不管是过去的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经济时代。英雄的性格、英雄的作为,可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记:你的影视作品中的英雄,都是战争中的英雄。难怪有人说,冯小宁喜欢拍战争片,甚至把“战争片”中的“片”去掉了,变成了冯小宁喜欢战争? 冯:这可是天大的误解。我冯小宁什么时候喜欢战争了?从电影拍摄的角度说,我有时喜欢大场面,喜欢惊险、刺激的画面,喜欢影像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战争片给了我施展拍摄技巧的机会。
但是,我相信,一个好导演,不是迷恋战争,而是留恋战争中不泯的人性,因生死冲突而得以彰显的人格。正是战争题材,给了电影艺术家倾诉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渠道。好的战争片都是呼唤和平的杰作。
记:拍摄电影《嘎达梅林》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冯:十多年以前吧。甚至还要早。自从那首美丽、动听的民乐———交响诗《嘎达梅林》感动我以后,我眼前就总是出现有关草原和英雄的影像……
“我要拍电影交响诗《嘎达梅林》。”
记者:我们见过的城市片、农村片很多,却很少见到草原影片。国产片中,看到大海容易,看到高山更容易,就是很难看到草原。你拍过雪山,也拍过黄河,还拍过森林,这回是不是有意要补上漏掉的草原? 冯小宁:我的电影构思,常常是由一个画面引起的。因为我在电影学院学的就是美工。比如电影《战争子午线》,是夕阳下的长城对我的触动。而《嘎达梅林》的创作灵感,却源自音乐。三宝为影片作曲,真是太棒了。这里有一段佳话:三宝的母亲——老一代作曲家辛泸光,是40多年前创作交响诗组曲《嘎达梅林》的作者。已经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不见不散》、《大腕》等作曲的三宝,给我打来了电话,说要为《嘎达梅林》写曲子。我知道,作曲非他莫属。他不仅是蒙古族青年作曲家,更是辛泸光的儿子。
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多民族艺术家精诚合作的结晶。这和电影中所表现的汉族和蒙古族兄弟生死与共的友谊一样感人。据说主题歌的演唱者也是蒙古族歌手。 冯:以歌曲《蒙古人》名扬天下的歌手,是这部电影中的主唱。与他合作演唱的还有蒙古族女歌手娜仁其木格等。他们充满激情的歌声,为影片增色不少。彭俐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