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艺谋率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等,昨天由京抵沪,揭开了《英雄》南下造势的序幕。张艺谋和主演李连杰面对来自沪、宁、浙、皖等地的近200名记者,畅谈拍摄《英雄》的想法。
张艺谋要拍武侠片
问:新世纪,你怎么会想到拍摄这么一部武侠片?
张:1967年,我17岁时,看了武侠书《鹰爪拳》后,对武侠就比较入迷。从影以后也一直想拍一部武侠影片。此次如愿以偿,则要感谢《卧虎藏龙》打开了这类影片的市场,并为融资作了成功的铺垫。如没有《藏》片,《英雄》的融资只能做到目前投资的四分之一。我作为参加国际电影节和获奖最多的一个中国导演,十分明白国产片在海外市场的情况。全球有许多国际电影节,有许多著名的奖项,但常年参与的人士约5万左右,他们再怎么说你的影片好,可在市场上就不是如此了。
武侠片作为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电影,在海外市场是有票房的。我拍摄《英雄》是“借水行船”,是把中国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元素,尽可能在影片中做到应有尽有。如果不采用这样的做法,在海外市场很难取得观众的认同感。让更多观众进影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这是我拍摄《英雄》这部武侠片的出发点之一。获取大奖还是赢得观众掌声,我更看重后者。
问:《英雄》凭什么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张:电影发展到今天,它的最大吸引力是电影的视听魅力。因此,电影要让观众走出家门,花钱进入影院,没有超豪华的视听享受,是不行的。另外,大明星在西方是不演电视剧的,观众想看大明星,就要进影院。《英雄》就是以此吸引观众的。相对传统的武侠片,《英雄》是有突破的。它改变了从头至尾讲故事的模式,强调节奏,注重形式感,强化画面、色彩、音响等电影元素的表现力。这种突破已为市场所认可。我参加了影片在美的民意调查。有300位美国观众看完影片后,都十分认真地填写了问答卷子。还留下30位观众参加座谈会。从问答卷子到现场讨论,没有一个观众说看不懂的。但有一个观众说,他不喜欢该片,原因是不说英语。(本报记者李光一)
李连杰想改变自己
《英雄》上海首映新闻发布会上汇聚了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章子怡等众多国际知名的华人影星,在这中间,李连杰给人的感觉是最“平民”的:一身休闲毛衫,常常左顾右盼,时不时露出《少林寺》“觉远”时候就为人们熟悉的清澈而略带顽皮的笑容。这也难怪,张艺谋说,因为有了李连杰,全美有二千家影院愿意放《英雄》。
李连杰现在确实是“国际巨星”了,他的声名是靠“打”出来的。凭着一身真功夫,他在好莱坞取得了令众多华人优秀演员眼热的成功,尽管大片一部接一部。可是李连杰却说,他已经有些厌倦了一味地“打”了。
李连杰说,他这些年始终在海外拍电影,别人看到的就是他在打打杀杀,这些影片说得不好听一点,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另外,拍了那么多年的中国功夫片,却并未展示出任何东方的神韵,这让他感到“十分内疚”。作为一个功夫明星,李连杰希望能通过中华武术来展示东方文化。
《英雄》的剧本,让李连杰产生了一种“知己”之感,李连杰告诉记者,他在读剧本的时候就哭了两次。他觉得,这是自己梦想已久的一部“功夫片”。他说:“这是个非常、非常难以置信的故事,也是非常特别的电影———戏剧冲突和情节是第一位的,动作只是情节的辅助。有些影片中,动作占了很重的分量,那些片子是拍给年轻观众看的,根本不需要情节,因为观众只想看演员打、打、打!《英雄》不一样。影片是以什么样的人才能叫‘英雄’为主题的,并且饱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信息和哲学思想。在片中,人们会看到东方武侠的道义。人与人是彼此尊重的,即使是在打斗的过程,也突出这种尊重和对对方剑术的仰慕。”
李连杰透露,出席完《英雄》首映仪式的系列活动之后,他下月就要投入新片拍摄,那是法国导演卢贝松再度为他量身打造的新片《Danny The Dog》(暂译《狼犬丹尼》),该片将由李连杰与以《为黛西小姐开车》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人演员摩根-费里曼合演。(本报记者吴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