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就成为柏林电影节上的中国福将。他与谢飞、巩俐……这些中国电影人在世界影坛声名鹊起,离不开一位名叫德哈登的德国老人的鼎力支持,他担任柏林电影节主席21年之久。德哈登对于中国电影的偏爱是出了名的,这从他1980年上任以来柏林电影节给予中国电影的礼遇可见一斑:1982年,上海美影厂的《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荣获金熊奖,自那以后,吴子牛的《晚钟》、李安的《喜宴》、谢飞的《本命年》、《香魂女》、李少红的《红粉》、张艺谋的《我的
父亲母亲》等影片都摘取过该电影节奖项。
张艺谋在柏林电影节上的影响在华人导演中无疑是最大的。华语影片能够在柏林电影节上受到如此重视除了中国电影人自身的努力之外,电影节的非商业标准也是中国电影能够走红的原因之一。做过评委的谢飞就曾讲,柏林电影节参赛的影片水平中等,没有遇到什么“伟大的电影”或杰作,优秀的作品也只占三分之一多一些。所以,评委们比较好统一意见。
评委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不妨碍大家对电影节评奖标准的共识,即奖励电影内容与艺术的创新和对新的天才、新的潮流的支持。
比如第51届,美国好莱坞大片在本次评选中全军覆没。那年2月份在美国及世界许多市场上票房占三四位的大片《巧克力》,讲的是一个漂亮的寡妇(由法国著名女演员比诺什扮演)在被宗教禁食主义控制的小镇上开了一个华丽的巧克力店,神话般地战胜了一切陈规的温馨喜剧。它却被评委们异口同声地以“做作、虚假,无聊、恶心;大公司、全球化的商业产物”等等,给PASS了,完全不顾放映现场一般观众的狂热鼓掌和光彩照人的明星比诺什到场引起的轰动。
外国评委为什么那么爱给中国电影奖?是因为暴露了中国的黑暗落后面,还是由于其中一些影片政府审查没有通过?然而从结果来看这样的猜测好像没有太多道理。
这一次,张艺谋携张曼玉、章子怡共同出现在柏林电影节上,他的《英雄》虽然在国内招致了不同意见的激烈对峙,然而评委却自有其品位,能否获奖还真很难说。(满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