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鸿米店》(以下简称《米》)主创人员黄健中、石兰、陶泽如、杨昆一行及发行方负责人王慧茹昨日来蓉,携拷贝先后赴华协、太平洋文艺、王府井等影城与观众见面。因之前有消息称国家电影局已对《米》发出“口头禁令”,该片将继7年前被禁后再次遭禁,但王慧茹称还未见到书面通知,此次是踩着“地雷”来成都。
黄健中:六次修改拿到“许可证”
《米》1995年曾在四川摇坝镇拍摄过3个月,导演黄健中提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
至于该片为何被禁7年方重见天日,黄健中解释:“《米》从来没被禁过,电影局当时提出了16条修改意见。我1996年先后给电影局写了三次修改报告。后来5年我一直在拍电视剧,想让这部作品冷却一下。第四次修改报告什么时候写的我已记不起了。2002年我递交了第五次修改报告,后经中影集团报电影局后,我根据反馈意见递交了第六次修改意见。最后拿到了审查通过令。”
谈到再次被禁,黄健中干脆拿出电影局去年11月18日对《米》下发的《放映许可证》。霎时,镁光灯频闪。黄健中强调:“《大鸿米店》是一部非常严肃的艺术片。中国电影还没有实行分级制,如果实行了,跟《米》也毫无关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按国际影片分级制,《米》根本不入级。”至于宣传册上提及的“贪婪、情欲、暴力、仇恨”等触目惊心的字眼,黄健中说:“如果把某些片段抽出来可能会涉及这些内容,但主题不是这个。”看到影院有儿童的身影,黄导说:“可能孩子的家长想来看这部影片,就顺便把孩子带来了。我建议少年儿童不要看这部影片。”
发行方:眼圈发红前途未卜
《米》由中影集团出品,发行方负责人王慧茹与中影集团属协作关系,昨日她也成为媒体追访的焦点。
王慧茹说:目前《米》已发行了251个拷贝,将成为继《英雄》之后国产片掀起的又一个小高潮。说起《米》的市场前景,王慧茹竟眼圈发红,她说:“我们昨天刚在北京搞了首映。虽然现在我还未接到有关部门下发的书面文件,但如果《米》真的被禁,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已为影片发行投入了几百万元,全国各院线的宣传投入达1000多万元。如果一个月前通知我不能上映,我肯定不再洗拷贝了。若真的被禁,损失不可想像。明天我们还要到重庆,至于广州、深圳、上海几站,到时候再说吧。”
电影局:手机不通暂无回应
关于《米》的二度被禁,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找不着来源的说法。记者随后致电国家电影局宣发处处长毛羽,手机通后一直无人接听,后又被挂断。有业内人士称,《米》选择周六周日做宣传,也是鉴于电影局有关部门双休。王慧茹说:“我们好像在踩地雷。”省市电影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也曾纷纷致电毛羽,但对方手机一直未打通。因《米》在全国的正式公映日期是28日,此次是发行方携拷贝与观众见面,各院线的拷贝还未到齐。28日该片能否准时亮相还是个未知数。到昨日22∶30记者发稿时,《米》的发行方仍没接到电影局的书面禁令。记者吴德玉实习生马丹摄影骆丹
陶泽如向“国宝”黄桦送礼
昨日的媒体见面会上,还有两位特殊的客人———峨影厂著名化妆师黄桦和美术师吴绪经。他们分别担任《米》片的造型师和美术师,受到剧组的热烈欢迎。
黄健中提起黄桦就合不拢嘴,他说:“黄桦与我合作过《米》后,又相继合作了《笑傲江湖》、《我的一九一九》,拍摄《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时我还想请黄桦,但她已被《射雕》剧组请走了,简直是国宝啊。”黄健中对吴绪经的敬业精神特别赞赏,他说:“当时去摇坝镇看过景后吴绪经就病倒了,没想到他在医院设计了影片的整体图纸。影片中米店门板上的浮雕,以及两位女演员发生争执的楼梯,都是他精心设计之作。”陶泽如与黄桦8年未见,昨日他说:“我听说要来成都,专门准备了一份礼物给你,感谢你在《米》中为五龙设计的好几个造型。”说着他竟真的摸出一个小盒子,还认真告诫:“一定回家才能拆开,但相信我不会像片中五龙那样假情假意。”黄桦乐呵呵地笑纳。
记者吴德玉实习生马丹
主创揭秘“敏感”镜头
《米》最有争议的地方当属片中的“敏感”镜头,主创人员对此发表了看法。
陶泽如:敏感戏分镜头拍摄
《米》男主角“五龙”的苟活、发迹、情欲、败落,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陶泽如说:“我很喜欢苏童的作品,他刻画人性深刻很有一套。当初看完小说后,我就想演五龙,黄导要拍这部片子时我就自荐,然后就出演了。至于那些敏感镜头,其实都是分镜头拍摄,没观众想像的那么夸张。”问及接下来拍什么片子,陶泽如笑答:“刚才有观众给我献花时都躲躲闪闪,还不敢看我的眼睛。所以我得用四五个正面形象为自己平反。”
石兰:不要把角色和我混淆
女主角“织云”以风骚闻名,饰演者石兰每到一处都要向观众解释:“我跟织云不一样。”当年,石兰的《青春无悔》、《青春冲动》都以清纯形象亮相,这次却一反常态,扮演风骚狂热的米店“二小姐”,与陶泽如扮演的五龙有多场激情戏。石兰不好意思地说:“我正在北京拍《故都子民》,演一位姨太太,导演让我演出天下第一骚的感觉,真的有点为难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角色和演员混淆了。”
杨昆:宣传词吓死人
“大小姐”杨昆就是《十六岁的花季》里的“童老师”,她拿着话筒就开讲:“当年拍《米》时,我还想着借此混入电影界,然后混个大腕级人物。可这片子一藏就是七年,只得另寻他路。结果在电视剧里演了不少贴近百姓生活的人物,但大多数都是唧唧喳喳的形象,我还是琢磨着怎么改一改,所以去年5月到现在都在家闲着。”杨昆还快人快语:“我看一些媒体和影院把《米》的宣传词写得吓死人,也快把我们乐死了。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那种词语只能出现在一些小地方的放映厅。”
记者吴德玉实习生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