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鸿米店》正式被禁!”记者24日上午接到消息。经过曲折反复的采访,记者获悉,导致《米》片停发的原因是“没有通过电影局的批准,便在全国部分地区发行,影片夸大的发行宣传对观众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回放:
3月21日,《米》剧组主创人员黄健中、陶泽如、石兰、杨昆一行来到江城武汉作宣传。在见面会上,导演黄健中面对三十多名湘鄂赣三省的娱记们,笑容可掬,不断地从台上到台上多角度按下快门,他想记录下本应在七年之前发生的盛况。见面会上,黄健中“想真实负责任地还原事实本来面目”:电影局从未禁过该片,只是他没时间修改,所以一拖七年,目前形势一片大好,截止到21日早晨,全国已发行了241个拷贝,这应该是继《英雄》之后拷贝发行最多的影片。
惟一让黄导无奈的是,“七年之禁”、“分级、少儿不宜”等风生水起的炒作,发行方的“乱伦、通奸、色情、暴力、七年开禁……”等抢夺眼球的宣传词,使他感觉好像是“牵着魔鬼的手过河”。“我路过这些宣传画时脸都有点红,我不希望有这种尴尬。”
传闻:
黄导责怪的潜台词还没有说完。就在3月21日晚10时多,记者便接到线报:“《米》有可能再次被禁!”消息传得很逼真,“电影局已有口头禁令”。还有人猜测:米片的首映式没有放在北京,便是底气不足的表现。记者当时无法相信,这部3月初便已在全国炒作的影片已调起了观众极大胃口。黄健中一行也从石家庄、郑州、武汉、成都等地开始全国巡回宣传。但在这个周末,电影业内人士也不平静,他们从各处隐隐听到了《米》片可能被禁种种风声。一位省内某院线宣发负责人表示“我上周五(3月21日)就听说了,但一直得不到证实。”省内另一条院线的负责人也表示“这几天一直有这消息传来,但我们从未收到正式通知。”甚至还有“《米》剧未通过审查便发行”的风声。但种种传闻随着《米》剧在全国陆续铺开放映而显得力不从心。
调查:
《米》片正式被禁!24日记者接到消息后,立即展开采访。记者从影片发行方上海“嘉禾”公司今天一大早传给各地发行公司的一份传真件上了解到,嘉禾公司接到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影公司的通知后,于23日晚便陆续向各地发行院线传达停止宣发《大鸿米店》的通知。嘉禾公司发行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只是透露,23日晚他们接到公司通知,要求停发《米》剧。至于停发原因,这位负责人笑着说“不知道”,他们只是执行命令。但记者从他意味深长的笑声中,听出了他的无奈。记者又与电影局相关部门联系,工作人员表示相关负责人不在,手机也无人接听,导演黄健中电话也无法接通。正当《米》剧被禁的原因因为相关部门的讳莫如深而使调查陷入困境时,记者却意外获知,电影局今天下午4时多向各地下达《关于停止影片<大鸿米店>宣传发行放映的通知》中,《米》剧是因为“没有通过电影局审查,便在全国部分地区发行;一些发行放映方对该片进行不当宣传,对观众产生明显的误导作用;某些媒体夸大其词,任意炒作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被禁。
记者手记:
通奸、乱伦、血腥、禁片……,影片的宣传的确很容易让人产生“暧昧的期待”。但真正看过影片的观众均表示影片很干净。人们不难发现,《米》片的正式被禁,其祸首在于不当的宣传炒作!从这方面来讲,电影局禁令无可厚非。《米》片导演几近声嘶力竭的艺术呼声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标语和仅次于《英雄》的骄人发行业绩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一退再退,甚至只有发发“与魔鬼牵手过河”的慨叹。
错又在谁?
置身电影“产业化”大背景下来思索《米》片被禁,其实正是产业化进程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以何种方式来规范发行、放映方的宣传。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电影市场,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一部正规的影片经常被影院宣传成禁片一样,以达成招徕观众的目的。这一问题往往因为电影市场的不景气而使管理部门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电影“产业化”目标已定的背景下,《米》片的被禁不妨理解为管理部门透露出来的一个信号。本报记者盛伟山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