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李欣一部《花眼》让国内观众看花了眼,却在柏林电影节等海外影展中大获成功,沉寂一年之后,李欣的新片《自娱自乐》即将开拍,好莱坞7000万元大制作《欲望边缘》虚席以待。记者日前对这位新锐导演进行了一次电话专访。
活在摄影机边很幸运
记:媒体和观众认识你是因为《花眼》,但评价却两极分化,国内票房冷遇,海外影展却赞誉不断,你如何看待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
李欣:这的确是一部个人色彩很浓的电影,有的观众看了七八遍,成了“花迷”;而有的观众只看得下去几分钟。我并不是想挑战观众的看片习惯,也不是取悦于海外观众,我是觉得中国应该有不同类型的电影存在。其实早在1995年我就尝试了中国最早的三段式电影《谈情说爱》,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获了奖,这部电影后来没有公映,我个人非常遗憾。
记:许多第六代导演在处女作遭受挫折后都转入“地下”,而你一直坚持在体制内拍片。你是如何成功的?
李欣:我认为最成功的电影是得到最多观众认可的,这也是做导演最大的幸福。在体制内拍片肯定会有一些限制,但这不是坏事,每个国家都有电检制度,而我感兴趣的题材在这个范围内都能做。毕业后我拍了10年的广告,拍广告对拍电影是一种训练,我用拍广告挣的钱拍了《花眼》。能够一直活在摄影机边,我很幸运。
为中国电影找回童话色彩
记:与其他第六代导演不同,你一直沉醉于都市题材?
李欣:我一直拍都市题材电影是因为那是我熟悉的生活。“画鬼容易画犬难”,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其实也是最难表现的。许多观众喜欢《花眼》是因为里面有中国电影里很少有的童话色彩。从电影里,观众找到了这种年轻而单纯,令人欢欣鼓舞的梦想,一种不曾拥有也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记:拍摄《自娱自乐》是不是个人风格的转型?
李欣:拍《自娱自乐》并不是说我要转型拍农村题材电影,是因为故事的发源地在农村:一群可爱的农民异想天开要自己拍电视剧,而且一上来就是在天上飞来飞去,像《英雄》那样的武侠剧,他们要学会使用摄像机,要拉赞助……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这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最终竟然完成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多么有趣。更重要的是这是真事儿,而不是我编的,没有影射谁。
记者:作为一部喜剧片,你的“包袱”怎么抖?
李欣:拍《花眼》没有完整的剧本,而《自娱自乐》的剧本做了3年。在这一部电影中我们的“包袱”不像冯小刚的贺岁片那样依赖喜剧明星和语言上的幽默,而是靠“戏中戏”故事本身的趣味。匪夷所思的情节,夸张的人物都会让观众会心一笑,这是一部“癫狂喜剧”。
记者:《自娱自乐》选择演员全部锁定大腕。作为一个年轻导演,是否希望通过借大牌明星来“包装”自己?
李欣:《自娱自乐》的演员阵容将让大家大吃一惊。选择大牌明星首先是因为他们都是很有经验的演员,还能从宣传、票房上对影片有帮助。其实我一直在和大牌演员合作,《谈情说爱》是赵文王宣在内地的第一部电影,《花眼》里有徐静蕾……我觉得主角成功了,所有人都成功了。
闯荡好莱坞全部靠私货
记:接拍《欲望边缘》让你成为继陈凯歌之后,第二个执导西片的内地导演。
李欣:其实能执导好莱坞影片,表明中国电影工作者与国际影坛更接近了。这是一个大趋势,我不过是运气好,早一点得到这个机会。投资越大意味着市场目标越高,我的压力也越大。
记:你对新片有什么期待?从其他中国导演身上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李欣:首先我认为执导这部好莱坞商业片并不意味着个人风格的改变。我没看过陈凯歌的西片《温柔地杀我》,但从李安的《卧虎藏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个性记号,他巧妙地把儒家文化与中国功夫这些“私货”很好地加入到电影里。所以,我想一部中国人执导的好莱坞电影要得到欧美观众的认可,就得看你怎么加“私货”。本报记者卫昕 实习生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