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的票房大捷,到《绿茶》、《天地英雄》的蓄势待发,再到《茉莉花开》、《手机》的紧锣密鼓,相较于前两年的萧瑟凋敝,去岁今春的中国电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些让人期待的影片背后,大多站立着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短短的几年内,带着“民营制造”这一显著标识的大小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内地迅速崛起。尽管其间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过十来家,但这些率先成长起来的企业却在电影制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程序简化渐成气侯
从影视投资能力来看,北京有三家业界公认的民营影业巨头:世纪英雄、北大华亿和华谊兄弟太和。世纪英雄依托中信集团,又拥有中影公司的技术优势;华谊兄弟前两年就已经凭借冯小刚贺岁片的品牌一跃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民营电影企业。同城竞争的新画面公司是国内民营影业的后起之秀,仅凭《英雄》一片,就获得了睥睨同行的资本。与北京的渐成气候不同,上海的电影业民营公司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并非嗅觉迟钝,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性和谨慎,据上海新生代影视合作公司总经理陈燕介绍,成立这家公司的意向早在两年前就有了,之所以去年才正式挂牌,完全是基于对时机的考虑。
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与国有企业竞争中所发挥出的优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影公司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无疑拥有更为简化的运作程序。传统电影制片厂设立项目面临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某个项目等到层层报批之后,早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两种思路各有长处
随着多年的发展,北京的一些电影民营公司已经具备了相对雄厚的实力,并且开始向“大而全”方向发展。北大华亿通过注资进入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首家参与影视发行业的非国有公司,而华谊兄弟则与西影厂合作成立了西影华谊,负责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公司制作的影片。北大华亿负责人董平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可以进一步提高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流通速度,从而降低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另外一些民营企业则有着不同的思路。新生代影视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花眼》是他们推出的第一部影片。总经理陈燕认为新生代将借鉴美国的思路,成为独立制片公司,这意味着他们将不会投资大型固定资产,而影片发行也将依赖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发行公司的合作。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认为,“大而全”并非民营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在专业化方面同样有拓展空间。“不是每个电影公司都需要养一帮发行人员,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如果市场上有两三家专业的发行公司,它们有一批经验丰富、成熟有信的发行人员,电影公司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市场也可以健康良性地成长。比如负责《英雄》发行的博纳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相关法规有待完善
对于电影业的现状,陈燕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电影业是一座有待开放的金矿,而我们是最早一批的淘金人。”在她看来,电影业并不仅仅意味着每年生产多少部影片,它应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产业。“它诞生明星,为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提供资源,它的衍生物可以刺激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而这也是新生代从广告进军电影的最大动力。当然,陈燕也不否认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目前国内电影业的大部分政策法规还是针对旧有机制制订的,比如1996年国家规定对发行拷贝的收入将不再增收税费,但这个规定还没有适用于民营资本。制片方必须在宣传和发行上投入大量资金,但却只能分到票房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他们承担了最大的风险和压力。作为新兴的民营企业,他们更希望国家能早日出台适用于民营影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从而推动市场发展。本报记者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