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于8月8日在毛泽东的家乡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之后,该片摄制组成员沿着伟人毛泽东走过的足迹,分别对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清水塘进行了外景拍摄,昨日,该片摄制组完成了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过的第一师范的拍摄之后返回北京。该片在长沙拍摄期间,记者多次到拍摄现场探班,亲历了感人的一幕一幕……
用主席专用摄像机拍摄外景
据《走近毛泽东》总导演艾辛透露,此次拍摄影片《走近毛泽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拍摄外景用的机器是多年来曾为毛主席拍摄过的专用摄像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者们自1938年起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65年,拍摄和珍藏了一大批反映毛主席生活和工作的宝贵资料,毛泽东一生只用过三部摄像机,第一部摄像机因拍摄时的噪音比较大,后来特批了一部当时最先进的摄像机给该厂中央领导摄制组,该部摄像机为毛主席专用,此次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该台机器又被用于拍摄该片外景之用。记者在拍片现场一睹了这部“古董”机器的真面目---与现在电视台用的摄像机比较,这部摄像机的体积要大一些,特别是机尾圆型的胶片盒有点向革命战争年代用的机关枪的弹匣,该摄像机的机身的黑漆已脱落了许多,我们可以从铮亮的机壳上触摸到岁月留下的痕迹。
主席家乡人的浓浓主席情
“也许是与主席有缘!作为该片的导演,我真的很高兴!”艾导是地道的湖南人,她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湖南桃源,自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这位湖南才女在影视行业左右驰骋,拍摄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艾导告诉记者,她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浓浓的主席情结更是在湖湘大地扎下了深深的根,因为天气炎热,夏天是用电的高峰期,长沙的许多地方被限制用电,在拍摄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过的第一师范时,正巧赶上学校停电,艾导立即打电话到长沙市电业局询问情况,该局一位姓车的负责人在得知摄制组要拍摄《走近毛泽东》,就马上查询了该区的整体用电情况,并多次将情况反馈给艾导,最后获知是一师范的电路出了问题,该校的电工吴师傅硬是大汗淋漓的干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将电路修复了,吴师傅告诉记者,他的宝贝儿子生于1993年12月26日,跟毛主席是同一天的生日,吴师傅指着围着摄像机看热闹的小男孩对记者说:“他跟毛主席有缘!都围着摄制组的人转了大半天了!”最令艾导感动的是,一些按规定要收费的景点,也因为是拍摄《走近毛泽东》而实行全免,第一师范还专门请了几个学生为剧组做义工,帮剧组般器材,在拍清水塘时,长沙市博物馆的杨书记提前一个小时,老早地在景点等待摄制组的到来。
解读伟人和普通人
影片《走近毛泽东》一反文献纪录片先有本子再觅资料的常规,影片选用的许许多多从未公诸于世的画面,将带给我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在这一个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的将是毛泽东的独特风采和人格魅力。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这部影片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也不是资料汇编。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也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神化了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毛泽东。“人们可以在该片中看到一个累了就一屁股坐在泥巴路上的毛泽东,他没有一点架子,很随和!”艾导说,从该片中,我们将看到一个伟人的平凡的一面,也可以从他的平凡中感受到他的伟大,《走近毛泽东》的风格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种解读和再现。记者刘欢乐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