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风景秀丽的团结湖公园内的北大君士影视俱乐部,中影集团与君士传媒合作开发的中国青年导演“新电影”工程召开了规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标志着该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以其新颖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电影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中国青年导演“新电影”工程意在为国内富有才华而又缺乏机遇的年轻导演搭建施展
才华的广阔平台,建立中国青年电影创作骨干体系,拍摄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作品,进而引导国内观众观看自己青年人创作的民族电影,以应对国外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振兴民族电影工业。而这对于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徘徊在低谷的国产影片来说,无疑有其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2001年11月10日,中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马拉松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由此带来一系列变化。就电影市场来说,中国将由原来的每年进口10部外国大片增加到20部,并在几年的时间里,逐渐达到50部;允许外商投资建设电影院、投资拍摄制作以及销售录音、录像等视听产品(但只允许拥有49%的股权),这些无疑意味着国内电影市场将受到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会带来机遇。
事实上,近几年来国内的电影年产量一般在100部左右,但在票房上却一直难以与10来部进口大片抗衡,但正如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的情形,美国影片大举“进攻”中国,以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市场,使国产电影流失了大量的票房,但同时也刺激了国产电影的发展,随后出现了一大批经典电影,如《渔光曲》、《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既叫好也叫座。
在入世后的第一年,即2002年,虽然国产电影的票房上依然没能与进口大片抗衡,但大家欣喜地看到国产电影整体水平有了提高,出现了一些票房成绩表现不错的好影片,如《和你在一起》、《寻枪》、《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生活秀》等,特别是《英雄》一片,其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和营销手段已经相当成熟,为其获得2·5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可谓功不可没。特别是国家电影政策的一系列改革,如建立电影院线、组建大型电影集团、简化审批流程、放低民营企业制作发行电影的门槛、批准一些成绩卓著的民营电影企业享用国营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等,进一步刺激国产电影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导演“新电影”工程应运而生,其开发也不会感到是杯水车薪,回天无力,而是聚集年轻导演的力量,借鉴国际先进的商业运作模式,与业界前辈、志士同仁一起为国产电影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共同应对入世后因进口大片给民族电影工业带来的种种冲击,早日使民族电影走出低谷,重现往日的辉煌。
也因此,传统体制下最具资源优势的龙头电影企业与民营电影企业新锐的合作也具有更多的意义和内涵,这既是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牵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是面对来势汹涌的好莱坞大片时,展示的一种积极姿态:齐心协力振兴民族电影。这并不是一个空洞虚妄的口号,而是有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有一套成熟的系统的操作模式。
在具体的电影作品推出来之前,打造中国青年导演“新电影”品牌,这在国内是首次,也是其独到之处。用品牌的方式来操作一系列电影,即代表一种具有民族文化,商业元素,市场销售包装,也具备品质标准的品牌电影,由此带来的是宣传费用的投入产出最大化,节省一部分资金,同时能够提升了作品的知名度。
工程将建立青年电影的规范流程,透过这个青年电影创作群体,发掘蕴涵民族文化精神和丰富表现手法的新电影元素,并运用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与世界接轨。每年操作10部电影,分为3个系列,风格迥异。工程借鉴韩国青年电影近两年来的振兴先例,摈弃了以往青年导演起步时惯常所走的低成本艺术电影的路线,在投资上以目前国内标准商业片的投资额度为标准,生产大众化的非常好看的商业电影,同时又不失较高的艺术水准,在演员方面会有明星加盟,这也是保证其商业效益的方式之一。在吸引观众进电影院观看以获取票房外,工程还会开发一系列的后电影产品。这应该说是在国内市场抵制进口大片,振兴民族电影的一大积极举措。
此外,还会影片还会向海外市场拓展,使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充满东方神气魅力的中国电影和文化,确立中国青年电影在国际上的商业和艺术地位,使中国的民族电影在海外市场分到一杯羹,占有一定的份量,而这无疑是应对进口大片,振兴民族工业更高的目标,同是也是视野范围内应该树立的目标,因为,入世并不只是意味着国外大片能够更加气势磅礴地长驱直入国内市场,也意味着一个与世界市场接轨进而融入世界电影大市场的过程,真正实现中国民族电影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