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 影片《早春二月》里的“萧涧秋”一角因孙道临的成功饰演,曾迷倒过整整一代青年人。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今日的“萧涧秋”又将于18日登上南京的“秦淮神韵”朗诵舞台。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久违的孙道临先生。下午2点,他正在上海的家中看剧本。孙先生说他还要拍电影,一直拍到拍不动。而回顾他的电影履历,你会发现在《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电影之前,孙道临的人生轨迹看上去本不应与电影产生任何联系。这位于1938年进入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学
习的“电影明星”表示——与电影的相遇是一个巧合,又是一个注定。
珍珠港事件“造就”职业演员
孙道临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专业。这位性格内向且有点腼腆的青年,课余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常写些散文、朦胧诗之类的习作发表在校刊上,抒发他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的忧虑,譬如:“我赞美幻觉的勇敢,但今夜终于是低气压的夜……”。这一点“诗人气质”和他内心积郁的忧思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燕京剧社,尝试着在舞台上演绎了《雷雨》、《日出》等作品。但那时候的他还没有想过以演员作为终生职业。
成为职业演员居然与珍珠港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孙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披露:“1941年12月8日,我永远不能忘记这个日子。日军在7日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燕京大学是美国人资助办的,于是,占领着北京的日军于8日关闭了燕京大学。我就失学了。我想我该干什么呢?因为在学校里就参加过燕京剧社,我想我去演戏吧。我就进入了中国旅行剧团,后来又先后进了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我就这样在1941到1944年成了一名职业演员。”
老同学助他完成最终人生选择
1945年,抗战胜利了。孙道临回到了大学校园,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这时候,他已经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有了新的打算。搞哲学做研究的心已经被当演员的热情取代,但又找不到机会和途径,于是他还是在校园里保持着“沉默”。
老同学黄宗江的出现成为孙道临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同样热爱戏剧的黄宗江创作了剧本《大团圆》,并邀请孙道临出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老三”。这出校园舞台剧恰好被金山看中,要拍电影,于是孙道临自自然然地就随着“老三”走上了银幕。
金山对孙道临的形象气质非常满意,遂请他在自己的清华影业公司做了基本演员。说到这些,孙道临非常感慨地来一句:“按我年轻时成长的轨迹,似应成为一个诗人,或哲学家。如果没有燕京大学的关闭,我不会走上职业演员道路。而如果没有黄宗江,我最终的决定还可能转变。但当我走上表演舞台,我得说我真是喜欢。” 金陵晚报记者 薛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