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不暖,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的效应在国内电影市场并没有显现。这样一部优秀的艺术影片成了电影市场可有可无的陪衬,揭示出——
中国艺术片的票房饥荒
《暖》是一个缩影。
上月27日,身载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归国的影片《暖》在北京6家影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长线上映。《暖》去年末参加日本东京电影节时曾引起轰动,一些日本观众甚至组团来中国观看这部影片。在影片上映当日与接踵而至的两天公休日里,平均上座率达到五成,场均票房超过千元。尽管这已经算是艺术片中票房成绩相当不俗的一部了,但对于一部获国际大奖的电影、一条京城顶级影院组成的院线,票房成绩比起其他商业影片来仍是望尘莫及。并且原本计划与北京同步放映的上海却迟迟未见《暖》的踪影。对此,上海联和院线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部国产艺术电影已确定不上3月份档期。而其他相关院线也表示,还未将这部电影列入放映计划。至于该片将延后至何时上映,他们回答到目前为止,仍是未知数。
《暖》上映之后,该片导演霍建起曾经参加过多次观众见面活动,也多次用“我关心的是如何拍一部好电影,票房好坏是出品方和发行公司应该考虑的事”来回答观众对于影片艺术与票房关系方面的问题。3月13日晚上,《暖》的摄制组成员走进了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没想到学生们高度关注的仍然是对《暖》、对霍建起和对中国艺术电影的担忧。“拍摄不赚钱的影片是否会令投资商失去信心”等问题再次被提及。一向以沉稳冷静著称的霍建起遭到如此猛烈的追问,表情颇为尴尬。
事实上,“中国的导演,拍了艺术片就得奖,拍了艺术片就赔钱”已经成了一个定论。2001年,《暖》的导演霍建起执导的另一部艺术片《那山那人那狗》荣获了“日本电影艺术奖”最佳外国影片奖,意外地在日本获得了800万美元的高票房,至今仍在做长线放映,但在中国却颗粒无收。
霍建起:票房差会影响我的心情
霍建起常被人称作“年轻导演”。其实,他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同学,按辈分,他该归到中国“第五代导演”里去,但他起初学的是美术,后来才玩起了电影,所以总被人误会。其导演的《黑眼睛》《那山那人那狗》《生活秀》以及《暖》,几乎部部获奖,但是这些影片都没有在国内取得好的票房。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多以文艺片见长。
《周末》:莫言的原著叫做《白狗秋千架》,为什么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把它改名为《暖》?
霍建起:当时在看了《白狗秋千架》后,我感觉到整篇最揪人心的就是一种温情,非常抒情。看完以后我流泪了,我想能感动我的就一定可以感动别人,于是决定把它拍成影片。改名《暖》,是因为“暖”既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又含有一种暖意。故事传达的就是一种思乡的暖暖情意,而剧中人物都是围绕“暖”这个女孩来展开的。
《周末》:有人说您是造星机器,捧红了刘烨、陈好和袁泉,现在又让郭小冬和李佳初露光芒。他们在你的影片里大都演绎的是农村里的角色,是不是农村题材的影片比城市题材的更容易出彩呢?
霍建起:这并不绝对。现在的职业演员大部分都是城里的孩子,但是我认为,一个城里的孩子去塑造农村的一个角色,对他是一个更好的锻炼和考验,更能够体现他的演技。比如说尼可.基德曼演的《此时此刻》,把鼻子改成了一个大鼻子,使原先的美貌消失了,这可能是促使她表演很成功的原因。其实这些孩子本身都很有自信,也很勤奋,成功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我比较早地发现了他们。
《周末》:有评论认为,《暖》就是专门为东京电影节量身定做的,沿续了在日本已经大受成功的《那山那人那狗》的题材和风格,而且还在片中选用日本演员来演一个哑巴。你是不是在国内票房不理想的状况下,一味地迎合各种影展以及海外观众?
霍建起:对于日本这个市场,出品方有他们自己的考虑,他们认为现在的电影全球发行和合资的方式越来越多了。作者莫言的小说本身在日本很有影响,加上之前我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也很有影响,所以日本是个很重要的市场。但这一切首先都要得到我们创作方的认同,这并不是单纯的迎合。
出于这种考虑,出品方向我提出是不是该选用一个日本演员。我是认同这个演员本身的,认为他合适,就用他了。他出演一个哑巴,而他跟我们在一起,就相当于哑巴——听不懂我们说话,他说的话我们也听不懂,反而有这样那样的肢体反应,正好契合了这样一个角色。
《周末》:从《黑眼睛》、《那山那人那狗》到《暖》,有人说你的影片为了美化田园和故土,从而刻意回避了生活的残酷和艰难,不够现实。因此,尽管你执导的艺术片很受电影节的欢迎,但却丧失了市场。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霍建起:我并不否认影片中有美化的倾向。我是个心很软的人,没法去面对生活中太多残酷的东西,因此宁愿把环境营造得很美好。但是在《生活秀》里我就尝试着表现那些丑恶的东西,但是依然有所保留。既然艺术是创造,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必须直面现实。我非常喜欢电影,但是也不能说我拍的就一定是艺术片,这是一个大的概念,艺术片和艺术片不一样,商业片和商业片又不一样,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中的艺术因素和商业因素所占的比例。我只是拍我自己喜欢的电影,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位。
《周末》: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你拍摄的每部影片几乎都获了奖,遗憾的是国内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像《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成绩甚至是零拷贝,但在日本却获得了上亿元的票房,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内的艺术片还缺乏市场?
霍建起:我不这么认为,《那山那人那狗》国内票房之所以为零,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人从事艺术片的专业发行。这部影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的时候,收视率好像很高。这次《暖》从2月27日起,在北京6家影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长线上映,我相信走进影院看它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周末》:票房的不如意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再创作?
霍建起:会影响我的心情。不过,关键看电影本身有没有意义,我个人认为,好的、有价值的电影哪怕票房差,大家都会觉得有意义,这点很重要。我从来不去对电影进行融资,说起来我还算顺利,因为找我拍戏的人很多,我得挑合适我的戏。
《周末》:对于此次《暖》在北京要做长达半年的长线放映,有人说这是违规操作?
霍建起:这是一种尝试,不管这种尝试是否规范,都非常有意义。在日本,《那山那人那狗》和《暖》的票房都很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一开始就在当地专门放映艺术片的院线进行长时间放映,受到欢迎后就推广到日本的整个院线。《暖》已经在北京上映,四月份会到上海和广州上映。广东地区的院线近年来很重视艺术片的发行,并专为艺术片安排了档期。西安最近还有影院打电话给我,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上映这个片子,我说这得慢慢来,应该给中国电影一些时间,我们愿意为它做一个铺路石。
《周末》:你怎么看待中国艺术片的现状?
霍建起:中国是一个电影制片大国,出现了很多种元素的电影。现在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很多导演和投资方看重的都是商业利益,因此现在的商业片比较多,艺术片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风格,我本身还是比较喜欢有意境有内涵的影片。
郭小冬:
我不希望总演艺术片
伴随着这股强劲的“暖”流,男主角的扮演者郭小冬的名字越来越清晰地印入观众的视线。郭小冬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在武汉拍摄《桃花灿烂》,虽然采访一再被打断,但是郭小冬流露出的朴素、真诚和可爱让人觉得他演绎林井河的成功是一种顺其自然。因为艺术片而为人所知的郭小冬,又在接二连三地接拍艺术片,他是被限制在艺术片的表演模式里,还是对艺术片情有独钟呢?
《周末》:您在《暖》一片中饰演的林井河让你的事业一飞冲天,还因此获得了日本东京电影节的金麒麟大奖,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适合演绎艺术片的?
郭小冬:我是因为这个角色被大家所认识的,这是一种幸运。霍导和我在之前的《蓝色爱情》已经合作过,他在筹拍《暖》的时候就想到了我。大概是林井河的经历有些地方和我很像,都来自农村,都是父母眼里的乖孩子,所以演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吧。说实话,我现在回头看看这个角色还是有遗憾的,因为当时我的状态不好,我的父亲在我拍摄的过程中突然去世,这对我的打击是致命的。不过艺术本身就充满了遗憾,我只能在下一个作品中尽量去弥补了。
《周末》:霍建起导演的影片大家都知道,口碑虽好但票房不佳,你当时在接《暖》的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担心?
郭小冬:每个演员的发展路线都不一样,确实有演员在接片的时候先要预测票房的。但是我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霍导是一个出色的导演,我看过他之前导演的《黑眼睛》、《那山那人那狗》和《生活秀》,非常相信他有这个能力。现在事实也证明,《暖》是成功的。
《周末》:观众认识郭小冬,大多是从你和吴彦祖、杨千合作的《美丽任务》中扮演的大盗形象,这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作为演员,你愿意演商业片还是艺术片?
郭小冬:出演什么性质的影片对于我来讲,不是考虑的问题。只要有好的影片,不管是商业影片还是艺术影片,只要是适合我的,并且能够把我的表演功底展现出来,我都愿意尝试。毕竟演员越多面,越成功。《新龙门客栈》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有良好的票房收入,它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艺术地位。不是说商业片就不艺术了,观众还是希望能够从影片中看出内容的,被人记住的影片才是好的片子。
《周末》:你本人是喜欢看《暖》还是《美丽任务》呢?
郭小冬:作为观众我两个都很喜欢看,看《暖》的时候我哭了,看《美丽任务》的时候我笑了。虽然两部影片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但是我都从中有所收获,有经验也有教训。影视作品只要发自内心地、真实地讲述每一个故事,它就一定会有它震撼人心的东西。
《周末》:目前你正在拍摄的《桃花灿烂》依然是一部艺术片,你会不会担心自己被局限在艺术片的表演里?
郭小冬:《桃花灿烂》是根据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由田壮壮做监制的。我在里面扮演一个叫陆粞的人物,他与林井河有非常大的反差。林井河很本分,循规蹈矩;陆粞非常叛逆,从小就是孩子王,爱打架惹事。我真的愿意尝试不同的角色,只是目前遇到的都是艺术片而已。(本报记者陈璐实习记者朱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