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昨日公布了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第四届最佳奖项评审过程的港台部分之后,今日本报继续刊登最佳奖项内地部分的评审过程。
至此,第四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似乎已经真正落幕了——各项大奖早已颁出,颁奖礼也已经在各地的电视台播出过,我们做完了为期一周的评委专栏回顾,现在连评审内幕也公布完毕了……然而关于这个奖项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奖项运作机构的改革、评审规则可
能会有的改变、评委的调整等等等等,我们已经在用行动默默准备第五届的到来。
在下一届的颁奖礼来临之前,本报每个周六的娱乐版都有名为“华语传媒大奖评委专栏”的专版,电影奖和音乐奖的评委将和您一起分享这一年观影赏音的体验。颁奖礼固然能吸引大量的眼球,但我们更希望各位有心人能够把对华语电影作品的关注放在日常读报不经意的瞬间里,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的人买票去电影院看好的华语电影。
剩下的事,时间会证明。 ——编者
评审记录及核对:李如一 评审总结执笔:虞晓毅
最佳电影评选——
关注底层还是伪市民精神?
《天地英雄》(0票)
《卡拉是条狗》(10票胜出)
《紫蝴蝶》(3票)
《我和爸爸》(5票)
《手机》(2票)
平心而论,当内地评审团的评委们在面对2003年的华语电影时,多多少少有那么些失望——因为2003年内地电影的整体素质有点低,缺乏真正让人完全兴奋与激动的作品。在评奖过程中,不少评委都同意一点:即这5部候选影片都在某一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缺点。
对于《天地英雄》,评委王崴极力推崇,他认为何平做一部大片的野心与苦心值得鼓励。评委虞晓毅则说:“如果拍电影是打麻将的话,何平这次就是做清一色做失败了,他在说故事方面明显缺了一张牌,你不能因为他做清一色很有野心与苦心就算他赢。”王崴反驳道:“如果现在世界上电影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做清一色,而中国没有人做清一色,大家也都知道五年之内这清一色做不成,现在出来一个要做的还是应该鼓励。”大家则认为,“那也要等他做成了才行啊”,这可能也是《天地英雄》最后的投票中没有获得选票的原因。
《卡拉是条狗》在最后的投票中获得了10票,成为获票最多的一部影片,但在这一奖项的讨论过程中,《卡》片恰恰是评委意见分歧最大的一部影片。评委卫西谛欣赏《卡》片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周成林则认为“中国的电影能够关注到这种低层的、民间的生活,不玩弄的不多”,钭江明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提出:“《卡拉是条狗》虽然在表现底层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彻底的问题,但是和去年另外两部表现底层的电影《暖春》和《阳光天井》比,《卡》已经表现出很大的诚意了。”可是评委彭永坚则觉得,“路学长只是利用身边的一个题材,加上一个明星(葛优),拍出一个和主流大众没有太大关系的电影。”评委游正伟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卡拉是条狗》里呈现出来的小市民精神是假的。小市民真正的穷苦不是像《卡》片所呈现的那样。葛优所演的角色的不合情理……他的口袋就像小叮当的口袋一样,早上有多少钱,去打牌的时候人家问他借又没有,去领钱的时候又有,去给妈妈钱的时候又多了100。需要表现他穷的时候口袋里就没钱,需要表现他孝顺的时候就在母亲面前:妈,这里100块给你,去买狗的时候口袋里又多了250。”而且“路学长在这部电影里完全不给官方说话的机会。”
《紫蝴蝶》最后获得了3票。评委周成林认为《紫蝴蝶》“像是一部配了画面的MTV”,崔子恩则认为“《紫蝴蝶》有太多的对题材的贪恋、贪婪”,而虞晓毅则认为“《紫蝴蝶》确实很有野心,但这种野心完全是算计好的,其形式与内容的悖离是刻意制造的”。崔子恩进一步指出,“其实娄烨眼中的观众是西方观众。但西方观众完全不入他的套,所以影片才是那样的一种国际评价。”但彭永坚则认为:“《紫蝴蝶》在技术和导演个人风格的层面比较强,在去年不太出众的国产电影里面,《紫》片在个人风格方面比较突出。”
毫无疑问,《我和爸爸》的清新质朴获得了许多评委的好感,孙孟晋认为“一个导演拍电影至少是应该反映他的内心……或者再打一个比方,画家用调色板调颜色,那么徐静蕾可以说是几乎完全用原色,有些色彩她根本不会调。但我反而觉得这种原色令你能听到她内心的声音。”虞晓毅认为,“《我和爸爸》就是一个纯粹的、没有野心的电影,它的手法和故事是五部候选片中结合得最好的,虽然它非常‘平凡’、卖相不特别,但回到我自己看电影的最初,我希望看到的是这样的电影。”郭江涛则提出“中国缺少真正的都市电影”,而他认为“《我和爸爸》比较符合(都市电影)这个定义。”当然大家也都指出了此片的不足,比如张栋认为“叶大鹰的爸爸形象不够丰满,好爸爸的色彩太重”,许多评委也都指出徐静蕾在导演手法上有青涩、幼稚之处。此片最后获得了5票。
评委张栋认为《手机》“是个比较好的城市电影,虽然它在风格和语言上还是冯小刚以前的路数,但他抓住了手机这个意念,可以说是抓住了城市生活中比较强的一条线索。”崔子恩则认为《手机》“是一个作秀的东西”。《手机》最后获得的票数是2票。
最佳导演评选——
诗意的真实还是虚假的唯美?
路学长(《卡拉是条狗》,8票胜出)
娄烨(《紫蝴蝶》,5票)
徐静蕾(《我和爸爸》,0票)
冯小刚(《手机》,4票)
孙周(《周渔的火车》,3票)
大概越重要的奖项,讨论的过程一定越激烈。尤其是最佳导演这样一个奖项,实际上很难将其单纯地作为一个技术奖项来考量。如果《卡拉是条狗》的底层色彩打动了你,大概在评选最佳导演的时候,路学长多多少少会在“情怀”的层面上获得加分。甚至,喜欢《卡》片的评委觉得这部片子在声画效果上的粗糙是一种美学追求,不喜欢它的评委则觉得这种粗糙是导演能力上的缺失。事实上,路学长最后获得了8张选票,从候选者中脱颖而出。
而娄烨风格化的追求,也一定会遭遇有人受落有人不受落的情形,所以最后获得5张选票并不是出人意料的结果。事实上,最佳导演的评选讨论和最佳影片的评审讨论是息息相关的。讨论《我和爸爸》的时候,各位评委都提到其导演手段的青涩,结果徐静蕾在这一奖项的评选中没有得到选票。至于冯小刚,评委王崴在讨论最佳影片时就指出冯小刚在《手机》中的表现有些“熟极而流”,但冯小刚对于都市生活脉搏的敏锐把握最后还是为他带来了4张选票。
这个奖项最激烈的讨论发生在孙周身上,可能是因为《周渔的火车》没有入围最佳影片,所以使得这场讨论爆发的时间延后了。虞晓毅说最佳导演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一定是孙周,就是他的《周渔的火车》。”崔子恩则认为,“孙周有一个最大的致命的问题,他为了他的唯美,连火车的动效他都失去了,在录音上,所有的录音、台词都极其清楚,没有一点点噪音,干净到如此程度,中国哪有这样的火车?”崔还进一步指出,“他所有的光都是虚假的极美,火车的车窗进来的光,他完全不考虑,它是虚幻的东西,但他没有虚幻的思想的根基。”周成林认为,“他的演员显得很糟糕,他的虚假就在于他的演员虚假。”
但虞晓毅则认为影片所要体现的是一种“诗意的真实”。“我对这个片子的理解就是这个故事都是那个女人看了这部小说幻想出来的,里面惟一真实的场景是他最后去好像是西藏那里找那个人的时候,用的是一个远镜头,然后是很破烂的吉普车那样的,那个镜头是很真实的,当他拍真正真实的东西的时候,它是远的,而它那些近的东西全部都是她幻想中的。你做梦的时候会介意火车上有没有杂音吗?我觉得不存在这个问题。包括最后她在火车上捡到那个碎片,那个碎片本身就是在那个故事中的,最后她在那个真实的火车上捡到那个碎片的时候他打通了真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崔子恩说这是影评人自我创造的解读,可游正伟说“我认为我看到的跟虞晓毅看到的是同一部电影”,他觉得“孙周很清楚他所做出来的成品,他所提供给我们的证据在片中都是存在的,并不是说我们都在幻想、这个片子里并不存在这样的证据”。虞晓毅补充说,“那个碎片导演不可能无端端地放上去。”这场讨论后来延伸到了“真实”与“质感”、写实与写意的区别等问题上,变成讨论过程中最针锋相对的讨论,成为一次激烈而有趣的碰撞;也因此,孙周最后获得的3票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佳编剧评选——
鼓励原创剧本还是鼓励优质改编?
徐静蕾(《我和爸爸》,9票胜出)
刘震云(《手机》,1票)
孙周、北村、张梅(《周渔的火车》,3票)
路学长(《卡拉是条狗》,6票)
彭永坚认为“《手机》是比较取巧的,很多漏洞,你都可以揭穿它。”袁蕾认为“徐静蕾(编剧)的难度要大很多,比如对白等方面”。崔子恩则提出在编剧奖项没有分原创和改编的情况下,应该“鼓励原创”,支持徐静蕾和路学长。
王崴则认为“《周渔的火车》小说我看过,整体感觉大不一样。原创的名字是《周渔的喊叫》,看小说和看电影完全联系不到一块,比如《活着》,看电影你能认为是张艺谋是贴着这个小说在拍,但是《周渔的火车》小说和电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根据导演自身的东西,根据巩俐、梁家辉等演员生活中的个性,再加上他自己的体验再创作,从改编这个角度来讲,是完成得比较好的。”
最后,徐静蕾凭借《我和爸爸》拿下9票,刘震云的《手机》拿到1票,孙周等人的《周渔的火车》得到3位评委的支持,而路学长则以6票惜败。
最佳男主角评选——
沉迷的表演还是真实而完美的表演?
刘烨(《紫蝴蝶》,1票)
姜文(《天地英雄》,0票)
中井贵一(《天地英雄》,3票)
叶大鹰(《我和爸爸》,4票)
葛优(《卡拉是条狗》,13票胜出)
对于刘烨在《紫蝴蝶》中的表现,不少评委认为角色本身发挥的空间不大,“缺乏人的气息”,“感觉像是疯了”。于彦琳则认为“刘烨演得影影绰绰的,可能个别的场次很投入,但连贯起来就只有一个影子。”但钭江明对刘烨在厕所里的那场哭戏印象深刻,游正伟也指出:“那个镜头蛮难的,轨道推过去,然后停下来,接着刘烨眼泪掉下来。这里面的时间差很难把握。”但他也指出“刘烨在表演上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他要自杀时,拿起手枪,‘卡卡’两下(作出枪比脑袋的姿势),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因为他(的角色)不可能对白朗宁手枪那么熟,你如果真正摸过白朗宁手枪的话会知道它是很复杂的。但他是演入迷了。我觉得这是演员本身应该注意到的。像《天地英雄》里那个老头拿的那把烂刀,那刀上就有锈迹,我觉得这就说明他们注意到了细节。在这方面演员应该是可以帮助导演的。刘烨应该帮到娄烨。就好比一个演员穿上了古装,他就必须表现出相应的身体感,刘烨在这方面有一点问题。”刘烨在这一奖项的评选中最后获得了一票。
彭永坚很喜欢中井贵一的表演,他说:“《天地英雄》是双主角,但中井很能体现一种霸气,虽然他出现的场面不是特别多。中井能完成导演给他的任务,而且在他所出现的场合他都展现了他应该展现的那种力量,观众一看到他出场都能感觉到那种力度。”姜文和中井贵一在这一奖项中的对比是无可避免的,最后中井拿到了3票。而姜文未获得选票。
周成林认为叶大鹰在《我和爸爸》中的表现时好时坏,游正伟解释道:“因为他不熟悉(演戏)。像葛优,前后时间隔几个月的戏,跳着拍,也能把表演统一,这都是老戏油子。叶大鹰是典型的生手,戏跳着拍,情绪接不上,所以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不行。”周成林接过话头说:“我还是比较欣赏戏油子,在五个演员里,葛优的表演是最完美的,如果没有他,《卡拉》这部电影可能根本不值一提。他的表演,充满了细节。在生活中我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人,我的感觉,他的表演是完美而真实的。”最后葛优在这个奖项上拿走了13张选票,而叶大鹰则获得了4位评委的支持。
最佳女主角评选——
在章子怡所有的电影里,《紫蝴蝶》是她演得最好的?
丁嘉丽(《卡拉是条狗》,4票)
赵薇(《玉观音》,2票)
章子怡(《紫蝴蝶》,8票胜出)
徐静蕾(《我和爸爸》,2票)
巩俐(《周渔的火车》,5票)
最佳女主角的讨论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平淡,但票数分布却比较平均。张栋认为,“丁嘉丽就是跟着葛优随波逐流了一下。她作为主角带动整部戏的能力不是很强。”钭江明和吴淳都认为赵薇的表演“很用力”,但用力的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好。但最后丁嘉丽拿到了4票,而赵薇拿到了2票。
至于徐静蕾,袁蕾认为“徐静蕾的表演就是两种,一种是纯情,一种是她努力要打破这种纯情。”游正伟说,“徐静蕾有一场戏演得很不好,她不是后来怀了孩子吗?把孩子扔给她爸,自己什么事都不管。其实很多女人就是这样的,结婚到了一定年纪就什么都不管了,整天扒着电视看,吃瓜子。我觉得她没有演出这种东西。”周成林补充道:“这是她阅历的问题。就是那种北方的大老娘们儿的感觉。”她在这个奖项的评选中也拿到了2票。
吴淳认为章子怡在《紫蝴蝶》里“比较有突破”。“这部电影要的是一种暧昧的感觉,所以在对演员的要求上,应该是没有太多明显表现情绪的东西。有一种很麻木的感觉。章子怡把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把握得比较准确。我觉得章是突破了她以往本色演员的框架。”崔子恩也说,“在章子怡所有的电影里,《紫蝴蝶》是演得最好的。比如说我们所谓的警句式的段落,比如她哥哥刚死她在街上哭,那些都演得很好。”章子怡最后在这个奖项的评选中拿到了8票。
巩俐被游正伟认为“演出了那种让两个男人爱的味道”,她最后在这个奖项的评选中拿到了仅次于章子怡的5票。
最佳男配角评选——
就算找职业演员来,能演胡坤的角色的有几个?
张国立(《手机》,6票)
胡坤(《我和爸爸》,12票胜出)
孙海英(《玉观音》,0票)
冯远征(《紫蝴蝶》,0票)
王学圻(《天地英雄》,1票)
最佳男配角可能是这次内地部分最佳奖项中竞争最激烈的一项。胡坤能在张国立、孙海英、王学圻三位出色的老演员的夹击下成功突围,多少让人有些意外的高兴。而冯远征在《紫蝴蝶》中的表现,评委吴淳也认为他“给人感觉特别真实,特别活生生”。
张国立的表演让大家都“差点认不出他了”,而钭江明认为王学圻的角色“挺讨巧的,向着一个极端来演,然后把眼睛变成蓝色。”游正伟觉得国内演员里能演张国立这个角色的不在少数,“可能够演胡坤的角色的,就算我们找职业演员来,能有几个?我觉得这样的人,我们要珍惜,站在电影人的角度说。”至于有人说胡坤是本色表演,但游正伟说,“如果是一个长镜头下来,我们可以说演员是本色演出。胡坤有场吃饭的戏,吃饭的戏肯定是跳着拍的,那么演员的情绪怎么加温,眼神怎么传递,其实有一点难度的。我们干本行的人要看一个人能不能拍戏,就是看饭桌上的戏。说胡坤是本色演出我不认同,就是因为有那么一场饭桌上的戏。”
最后,胡坤在这个奖项的评选中拿到了12票,张国立拿到了6票,王学圻拿到了1票。
最佳女配角评选——
葛优的搭档和葛优的搭档有什么不同?
裘逑(《我和爸爸》,0票)
李勤勤(《卡拉是条狗》,14票胜出)
范冰冰(《手机》,3票)
徐帆(《手机》,4票)
最佳女配角的评选几乎毫无争议,大部分评委都认为应该是李勤勤拿这个奖。虽然评委周成林“觉得《卡拉是条狗》那几个演员都不错,但就是因为葛优太光芒四射了,其他人就相形见绌了”,但张栋认为“李勤勤虽然戏份不多,但能读出背后很多的东西”。她最后在这个奖项的评选中拿到了14票的高票数。
至于范冰冰和徐帆,评委袁蕾认为她们还是给人一种“葛优的搭档”的感觉,她们俩最后分别获得了3位和4位评委的选票支持。
最佳新导演评选——
游戏规则让她成为最耀眼的亮点?
提名:徐静蕾(《我和爸爸》) 获奖:徐静蕾(《我和爸爸》)
由于提名规则的原因,最佳新导演这一奖项的候选人只有一位,所以徐静蕾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一奖项。加上之前获得的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配角奖,以及在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女配角奖中获得的5项提名,徐静蕾的首部作品成为第四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耀眼的亮点——虽然它的收成不如《卡拉是条狗》丰硕,但作为一部知名女演员的处女作,《我和爸爸》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去年内地影坛的最大惊喜。
内地部分
- 评委简介
杜庆春:安徽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参与策划和编撰《电影+2002》、《电影+2003》等电影书籍,联合主编过一些电影理论文集,年内会有个人专著推出。
崔子恩:小说家,电影批评家,电影编剧、导演。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副教授。
郝建:影视编导,电影学者。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副教授。曾发表大量电影论著,关注国产电影,编剧作品包括《紧急迫降》等。
程青松:新锐影评家,编剧,与人合著《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
王崴:系当年注册某门户网站屡遭失败后,生造出的“类人名”ID,此后一直沿用。1997年赴北京打工,中途多遭流离,只有对电影的热爱始终维系。与友人送别时曾云:愿相会于中国电影崛起之时。媒体撰稿人,影评人。
于彦琳: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学专业研究生,曾任《三联生活周刊》文化部记者,现供职于《中国电影报》。媒体工作者,影评人。
张栋:曾任著名电影网站电影夜航船站主,现任《新京报》编辑。媒体工作者,影评人。
董冰峰: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担任《映像馆》主编,中国首届独立映像节策划、评委。曾策划北方当代独立影像艺术展、“视觉视像视野”活动及参展,以色列影像双年展参展。
卫西谛:后窗看电影论坛创建者,现从事自由撰稿、独立影评以及图书策划。编著有《为希区柯克尖叫》、《电影+2002》、《电影+2003》、《后窗看电影——网络电影随笔菁华》等电影类图书。
游正伟:早年曾积极投身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后旅居内地,从事影视制作工作,资深媒体工作者。
毛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译著有《上海摩登》(李欧梵著)等,作品包括西方文学评论、电影评论、专栏随笔等,刊于《万象》、《亚洲周刊》等媒体。
徐鸢:101电影工作室主持人,《DVD导刊》编辑,媒体工作者,资深影评人。
孙孟晋:知名影评人、乐评人,媒体工作者,曾组织大量观影活动,拍摄短片,同时也是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委。
吴淳:电力工程师,影评人。曾活跃于内地许多著名电影论坛,影评文章散见于各类媒体,曾以中国电影市场研究为硕士毕业论文课题。
斜阳:影评人,曾任武汉观影会主持人,发起主持过大量电影活动。
周成林:影痴,书虫,古典、爵士乐迷,写字卖文者。近年撰有影话、影评、书话、书评及随笔,散见于平媒与网络空间,其中部分文章收入《新青年DVD手册——周成林专辑》一书。
郭江涛:《城市画报》编辑,专栏作者,媒体工作者、影评人。
袁蕾:媒体工作者、影评人。曾任《明星周刊》电影编辑,现供职于《南方都市报》。赴韩国采访制作《韩国电影100年》,曾参与《韩流之韩国电影手册》、《野蛮女友宣言》等电影书籍的撰稿工作。为《南方周末》、《名牌》、《电影世界》等媒体撰写影评,同时在韩国《经济先声报》开设华语电影评论专栏。
虞晓毅:《南方都市报》电影编辑,媒体工作者,影评人。DV作品《影子》曾获广州大学生电影节最佳作品银奖、最佳创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