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上个80年代让纪录片走进电视,现在又有了惊人之举:让纪录片走进影院。从今天起,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拍摄的纪录大片《布达拉宫》进入首都各大影院与观众见面,和去年引进的纪录大片《迁徙的鸟》以及纪录片《茶马古道》等业界称为纪录片“三驾马车”,将掀起新一轮电影纪录片走进影院的热潮。
虽然近些年纪录片在影院较少见其踪影,但我国大众对电影纪录片并不陌生,尤其
在前电视时代,露天或者电影院银幕放映故事片前,少不了要看上几部纪录短片,纪录片成为那个时代我们了解外界的一扇窗口。在那个时候,我国还先后诞生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专门生产无数的新闻纪录片和科学教育纪录片。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纪录片转向电视领域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从中央电视台开始到各个地方台,成为推动纪录片创作最主要的力量。当时诞生了像《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受大众欢迎的纪录名片,同时还有许多作品在国际上获奖。甚至学术界有些人把80年代末90年代初纪录片的这种现象称之为“新纪录片运动”。这个时期纪录片在题材上有两个显著的分支,一种以人文历史题材为主要表现题材的纪录片,像最早的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另一种纪录片则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流,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凡人小事,通过对这些平常生活的纪录来展示人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版面的《生活空间》栏目追求的目标,变成了大众理解的纪录片的代名词,而各地方电视台也推出了《纪录片编辑室》等老百姓所熟知的名电视纪录片栏目。
在电视时代崛起的背景下,电影纪录片伴随着电影生产和销售日益不景气而逐渐在影院偃旗息鼓。新纪录片运动大多是拍摄一些凡人小事,或者说因为视角过于独特,目光所及更多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些情况,造成了近20年来纪录片越来越走向边缘,甚至很多片子不被主流所接受。当时许多著名的纪录片工作者,如吴文光,康联影,时间,段锦川、蒋樾,拍摄了许多有追求的片子,但只是在一定圈子里被人们所了解,在社会上其实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随着纪录片题材的边缘化,最后连片子的制作和发行也逐渐边缘化。而栏目化的电视纪录片,由于篇幅所限,每一部片子不会超过10分钟,对社会的记录和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和努力受到一些限制,难以得到长足发展。如何让纪录片能够真正进入主流,使对历史、人文的探索和关注的大制作走进影院,进而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是许多纪录片工作者一直思考,甚至梦寐以求的目标。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伴随着电视新闻向深度化发展,以及广告的打压和冲击,电视纪录片不再是荧屏的宠儿,收视率逐渐下降,栏目在各电视台被压缩,电影纪录片能否重返影院,再现昔日的辉煌,再次成为纪录片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好的纪录片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人文价值,当未来人们想了解今天的历史与文化,最直观也是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纪录片。”
作为最早参与纪录片运动的一员,纪录片《布达拉宫》导演陈真认为电影纪录片在我国有着很深厚的基础,一方面人们习惯于纪录片的生存方式,像911事件,伊拉克战争,这种实时纪录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一方面由于DV的产生,纪录片的百姓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对纪录片创作有热情并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人越来越多,DV一族的涌现将培育出一个巨大的纪录片消费群体。
当前,随着近些年欧美大片进军我国电影市场,贺岁年的大行其道,电影市场正面临着新的复苏。而管理层——广电总局也正在努力推动地下电影创作人员浮出水面,这为纪录片走进市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陈真认为,电影纪录片的发展,从创作者本身来说,也面临着一个如何更加市场化的问题,树立更多地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态度,曲高和寡,自我迷恋的创作风格应该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处理好纪录片的投资运作方式,改变纪录片拍摄通常血本无归的定势格局。“中国电影在国际得奖最多的还属纪录片,相信纪录片能够真正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一个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