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之亮交谈后,一旁久等的张鑫炎又耐心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年过七旬的张鑫炎头发花白,语言间的平和丝毫没有武侠中的刀光剑影。
记者:为什么要把《七剑下天山》做为收山之作?
张鑫炎:其实不能说是收山之作,我从1988年开始就没有做导演了,早就收山了。
这次也只是应邀做艺术顾问。这么多年没做一方面是体力不行,但最重要的是能力跟不上了。跟你说实话吧,电影行业的发展很快,我也跟不上节奏了。我想做一个电影人一定要常常自省,看自己是不是还适合在这条路上继续走。
记者:自您导演《少林寺》之后,可以说您是影响中国武侠片发展的一代宗师了,您认为今后中国的武侠片应该如何突破?
张鑫炎:不要这么说,我已经属于那个年代了。现在的武侠片的确很多,但是精典却不多。客观的说,演员都跟着经济走,这样一来,经济和作品之间的矛盾太大,主要是演员的投资比例,很多演员片酬很高,但是准备的时间很短……很多原因都使导演和制作方很痛苦。我是做武侠的,说实话我现在从来不看武片,一看到武侠片我就换频道,真的很可悲,做武侠的都不愿看了。很多片中的主人公看起来都是蠢蠢的,而且好夸张。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武侠片过于讲究拍摄技巧,但对内容却不下功夫,很多片子都是一大堆的特技,故事和内容都很苍白,都离不开一个套路。如果要打破这种模式,必需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记者:您最喜欢的导演是谁?能评价一下现在年轻一代的导演吗?
张鑫炎:张之亮的艺术水准当然就不用说了。还有徐克,他很可贵的就是在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统一。还有很多,徐鞍华也很棒,一代胜过一代吧。更年轻的就是霍建起,他导的《那人那山那狗》都很贴近生活。现在的年轻导演很多都是学院派的,我很羡慕,他们都是很正规系统的学习过的,不像我们那一代都是自己通过实践积累出来的。尤其是年轻导演们的技巧都掌握得很好,外部条件也很好。
记者:您自己最喜欢您拍的哪部片子?
张鑫炎:我没有自己喜欢的片子,包括《少林寺》也只是那个时代的东西。
记者:您怎样理解“侠”?
张鑫炎:“侠”是拔刀相助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但往往有着很浓的悲剧色彩。
文/新疆都市报记者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