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馆哲学家北塔,对张艺谋电影从文学的角度做了深刻的阐述了自己观点,张艺谋及他的电影在中国人以及国际上都给人很多误解,并分析了张艺谋电影的几大组成因素。
张艺谋电影有国际误解
刚才提到文学和电影的关系,现在从文学的角度来谈。有人已经谈到了说到美国
的文化对张艺谋的接受,我前一段正好在美国,本来是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后来利用这个机会在美国跑了几个地方,碰到不管是在那儿的华人还是美国人,我碰到的美国人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当他们要跟我聊中国文化的时候,都要提到张艺谋,而且要说好大一通。比如我在纽约碰到一个大学教授,他本身是研究黑人文学,最近娶了一个中国太太,所以对中国文学特别关心,而且迷恋中国电影。我一跟他见面他就大谈张艺谋,而且是从正面来谈。他说如何欣赏张艺谋,张艺谋可贵之处。然后我就跟他辩论,我这个人喜欢辩论。后来我说到他一直点头,我说的那些角度作为美国人是理解不到的,或者我提供背景性的知识或者信息,他因为不了解、不理解而导致了一些他的看法。
对张艺谋我们必烦把它当成社会的现象和文化的符号来看,这样才能够更准确一些,不管媒体的宣传还是口碑相传都有很多的误解在里面。这些误解不仅在中国有,在国际上也有。张艺谋给外国人的形象在很多方面是不符合现实的。不管是他本人的形象还是他做的电影以及后面所谓的思想和艺术手法,都给人很多的误解。我就想通过这些误解出发来谈一谈它的一些问题,我主要是谈文化的问题,因为我不是搞电影的,所以没有办法从电影技术上分析张艺谋这个电影或者那个电影。
张艺谋电影初级阶级——“平衡”
从社会层面来看是社会的领域,从文化层面来看是文化的领域。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要看普通观众对张艺谋的接受。为什么会接受,通过怎样一个机制来接受的?从文化的角度更多是涉及到所谓刚才那位老师说的知识分子的角度,确实这两个角度是可以分开的。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社会领域更多是策略上的东西,我们要考察张艺谋做电影的策略,而文化领域是涉及到他本质性的东西。罗老师谈到张艺谋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必须要谈,否则没有办法理解张艺谋整个的变化。80年代早期中国做电影确实是非常的艰辛,虽然我年纪轻没有感受,但从老前辈的谈话里面接触很多,我也能够完全理解当时的那种压力。张艺谋做的非常聪明,他没有迎刃而上,他很聪明的采取了一种逃避或者绕过去的策略,他很懂得在哪个地方是可以说话,哪个地方是不可以说话的。他在不可以说话的地方保持沉默,在可以说话的地方肆无忌惮。张艺谋电影艺术说法是完全解放,而且是扩张性的解放。在意识形态的禁区是一动不动的。也可能他是故意用这样一种方法对意识形态的暴政进行减压、减弱的策略。
电影是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系,如果你完全跟意识形态较量的话,你不可能出来,肯定会把你在萌芽当中就掐死。而通过改写的方式,一方面在社会缝隙里面出来了,另一方面中国老百姓在80年代已经厌倦了主流话语的叙事方式,又期待新的元素出来,而张艺谋正好在这两方面做到了一个平衡。一开始拍的电影如果从壳来看,都是革命艺术题材,然后再上人性的因素、性的因素,包括原始欲望的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装饰,这些正好让中国一般老百姓能够接受,而且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快感和欲望的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