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10日,北京工人体育馆里座无虚席,明星云集,都为一台电影主题晚会而来!据张伟平统计,当晚参与直播或转播的有200多家省市电视台,覆盖了7.5亿观众。这台晚会的影响力可想而知,甚至变成一次文化事件。
其实当《英雄》成功实现拍卖、包机等营销手段时,大部分电影人对张伟平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仍持观望态度,他们有点好奇:他下次还有招吗?直到《十面埋伏》主题晚会
成功举办,电影人才算有点心服口服。营销对于中国电影领域来说还算是件新鲜事。
《十面埋伏》票房最终达到1.53亿,成为年度票房亚军,但新画面公司2000万大手笔的营销投入,张伟平一句“你不哭来找我”的宣传定调,张艺谋导演强调的剧情张力,引来了媒体的猛烈攻击。
张伟平没有专门学过营销,但他认为做地产与做电影发行一样,都是在做人的工作。他在办成主题晚会这条路上就深有体会,人既是最大的障碍,又是最得力的朋友,一旦成为朋友,万事皆易,这大概是生意人的“和气生财”吧。张伟平即使对待口诛笔伐的媒体都心存感激:“真得感谢他们对影片的关注。媒体的批评一方面让想看电影的人打了退堂鼓,也让一部分好奇的观众走进了影院。批评未必是件坏事,我们也不是完全不看重批评,事后我们会有冷静的自我评价,关键看是否批评到点上,我就当你们为我炒作吧。我做的是推广和宣传,要的就是关注力。”
作为同行的耿跃进对《十面埋伏》的票房一直心存不服,“因为他是以毁坏张艺谋品牌换来的成功,作为发行人员不应对影片质量进行评价。”尤其是张伟平的一句“看完不哭来找我”之类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余音未了。事后张伟平向记者解释了当时给他引来麻烦的那句话的背景,“一位相熟的女记者当时在杭州买票观看,她打电话跟我说你的片多么火啊,她排了一小时的队,我就说,那你排得值,像你这种小女孩,看完了不哭来找我!没想到这种朋友间的聊天第二天就见报了。”
事实上,《十面埋伏》在国内的遭遇充分显示出“二张”效应——被媒体批评,相当于张艺谋这张牌倒了,但票房仍有1.5亿,因为还有另一张牌撑着——张伟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面埋伏》为张伟平在“二张”品牌中奠定半壁江山地位绝对不假,正因为成功不完全是张艺谋的功劳所致,亦说明张伟平已具备担当得起批评的实力。“二张”组合有点牢不可破了。
《英雄》开始,新画面公司首次提出要从院线和影院的兜里多分些钱,提高票房分成比,进口大片分成比是43:57,一般国产片则是35:65,制片方只有35%,到了《英雄》时一下提高到40%。这种在影院看来是“狮子大开口”的做法标志着国产大片宣发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由于有了这个先例,之后的《天地英雄》和《手机》也尝到了甜头,分成比提高到38%,到去年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时,国产大片已毫无争议地提升到41%。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制片方对于大片敢于加大前期营销投入了,《天下无贼》投入1800万,《功夫》投入6000万,中国的大片不仅从投资、制作品质还是营销宣传上都越来越与国际惯例接轨。
张伟平不仅用备受争议的营销手段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新纪录,还从此以几十倍的增幅提高了电影音像版权的身价,率先提高了中国影片的制片方票房分成比……使得“二张”品牌在艺术之外增加了更多内涵,在产业化的语境里变得越加强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4年的《天下无贼》也大胆使出炒作绝招,斥资800万元硬广告、1000万交换广告,《功夫》更是大手笔,6000万硬广告加交换广告,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为西影华谊公司成功发行了五部影片的耿跃进这样看:“不论是《英雄》还是《十面埋伏》,都只能成为点亮这个世界的一根火柴,因为它们的经验是不具备拷贝性的——创意本身不能重复,每个导演不同,号召力也不同。”而张伟平也部分认同他的话,“形式上当然不能拷贝,连我自己都不可能重复使用,但并不是不具备拷贝性就认为不具备推广性,我提供给大家的敲门砖是:只要是针对市场、有的放矢的推广方式就对影片票房奏效。我让中国电影发行人看到了成功的电影营销对电影票房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才是它的意义!”